上海临港集团三大路径推进“混改” 让农民成为开发区公司股东
在参加由新华社上海分社、上海市国资委党委共同主办,上海农商银行支持的“谈改革、讲创新、话党建——对话上海国企领导”全媒体大型访谈活动时,刘家平透露了上述思路。
目前,临港集团是上海国资委下属的唯一一家以产业园区投资、开发为主业的大型国企。其作为主要开发主体的临港产业区,面积达到247平方公里,集聚了上海电气、上汽集团、中航商用航空发动机公司和中船集团等一大批产业集团,打出了“高端制造、极端制造、自主制造”的崭新名片。在上海国资国企改革中,临港集团被确定为功能类国企,以区别于上海汽车、上港集团等竞争类国企和申通地铁等公共服务类国企。
“功能类国企以完成政府的战略任务或重大专项为主要目标。原来这类企业资本结构单一,主要是国资;融资渠道单一,高度依赖银行;激励方式单一,完成任务即可。因此,习惯于有问题打报告、缺资源找市长。此次国企改革对我们是一个很大的机遇,让大家认识到功能类国企也可以通过市场配置资源、提升核心竞争力。”刘家平说。
功能类国企怎样走向市场、推进混合所有制改革?刘家平表示,主要有三大路径:一是筹建园区开发基金,以自身成熟的品牌经验,吸引各类社会资本参与园区开发。
二是加快上市、走证券化的道路。目前,上海电气集团已经将持有的自仪股份部分股权划转给临港集团,后者将实现园区资产的借壳上市。
三是引导农民以土地作价入股园区开发公司。“原来开发区征地,虽然给了补偿,但也出现了不少失地农民。现在让农民以土地作价入股开发公司,就使得他们和开发区坐在一条船上,共同谋发展。对开发公司来说,原来要10亿元才能办的事,现在5亿元就够了,负债压力也大大减轻。”刘家平说。
除了国企改革,临港集团面临的另一大机遇是上海自贸区建设。上海自贸区的洋山陆域部分,就位于临港地区。“自贸区在贸易、投资和金融等方面的制度创新,方便了企业开拓国际市场。虽然今年中国经济增速下行,但得益于自贸区改革的红利,临港在主要经济指标上实现了两位数的增长。随着自贸区经验的复制推广,临港将享受更多的溢出效应。”刘家平表示。
作为产业园区开发主体,推进产城融合,也是临港集团面临的重大课题。为集聚人才、提高人气,临港曾率先在上海推出双定双限房(限定价格、限定交易)。近期,临港集团又和中国国旅集团签署合作备忘录,计划共同打造以免税及相关产业为主题的免税文化产业园,开设市内免税商店等项目,以进一步丰富区域功能、满足居民的各种需求。(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