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届上海中青年技术哲学论坛在上海交大举行

19.12.2014  13:57

2014年12月18日,第九届上海中青年技术哲学论坛在上海交通大学闵行校区举行。此次论坛由上海交大科学史与科学文化研究院承办,论坛主题为“人去哪了?——技术时代下的主体与客体探究”。来自上海交大、复旦大学、华东师范大学、上海大学、上海理工大学、上海海事大学、上海对外贸易学院、上海社会科学院的师生参加论坛。

上海交大科学史与科学文化研究院书记关增建教授在论坛上致辞,李侠教授对论坛的宗旨、发展以及取得的成就进行简要介绍。

在主题发言阶段,上海交大闫宏秀副教授以《技术时代的人如此多元?Human,Nonhuman Transhuman,Posthuman》为题,以人类学和哲学的视角分析人的类本质、人的生存与技术的关联性,结合新技术发展的新特征为切入点,以电影《Her》的例子提出人到底未来去哪里的问题。上海大学的周丽昀教授以《现代技术背景下的主体与客体——从身体的角度看》为题,围绕技术内化与身体的不确定性、身体转向与涉身自我、技术和身体的关系、当今技术时代主客体的关系(从身体的角度)四个方面讨论了技术时代的主体与客体,并给予了一个视角——身体。上海交大王球博士从进化心理学、人的本质,理性等方面论述“人之为人是人类学差异还是范畴差异?”,最后指出理性的“范畴差异”在诸多方面完胜“人类学差异”进路。上海社科院的计海庆副研究员以《转化人类主义的哲学应对》为题,展开transhumanism和posthumanism的概念的梳理与辨析,并指出后人类不是试图超越人类的生物极限,而是使我们得以在去除意识,理性,反省等形而上学封闭性领域的意义,用更大的开放性来描绘人和其他的交流活动。上海大学的杨庆峰教授作了题为《图像中的后人类形象》的报告。他从图像的角度阐述后人类,指出后人类是模糊了人与机器,人与动物的界限而出现的存在形式,是一个想象所指的意向对象,是一个不同于人也不同于动物的形象。并从自然结合、想象结合、技术结合三种结合方式,提出了人和机器的差异是不是会消失的问题。华东师范大学的安维复教授从学术研究的视角精辟地分析了此次会议主题的未来拓展与深入的路径与方向。

在现场交流中,来自科学史、哲学、工程学的诸位专家对技术时代的主客体问题进行了激烈讨论。论坛最后,来自《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哲社版)》、《上海大学学报(哲社版)》、《哲学分析》编辑部的专家从编辑的角度,共同了探讨学术发展繁荣之路。

上海中青年技术哲学论坛由在沪高校和科研单位的中青年学者于2009年4月发起成立,旨在形成一个立足上海、放眼国际的技术哲学学术平台,有效凝聚了上海各高校科学技术哲学专业的中青年专家学者,促进了上海科学技术哲学专业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