震后十年|上海与都江堰:那些不能忘却的“援建之歌”
点击视频可收听上海援建之歌《重建辉煌》。
相关新闻:震后十年|15张图带你回顾上海援建的都江堰华丽蜕变
“岷江和黄浦江啊,水水相连;上海和都江堰啊,心手相牵……”原上海对口援建都江堰指挥部社会工作组组长张伟令(现为上海戏剧学院党委副书记、副校长)与十几位上海援建干部这几天重访都江堰,张伟令此行目的之一是促成上戏附属中小学与当地学校结对。临行前他制作了一些书签带到都江堰,上面印着上海援建者们原创的援建之歌《重建辉煌》。
这首歌由指挥部团队集体作词,北街小学音乐老师作曲。每次一唱起这首歌,上海援建干部都会流泪。
书签上印着上海援建之歌《重建辉煌》
2008年的“5·12”汶川大地震已成历史,但10年的援建历程,让一水相连的两座城市心手相牵。上海所承担的都江堰市重建是各省市中实物工作量最大的工程之一,完成了80多亿元的117个援建项目,并建立了长效合作机制。
震后2年多的时间,36名援建干部带领1.2万余名援建者夜以继日的奋战在援建第一线。“早一天让老百姓脱离板房住到新房,早一天让孩子脱离板房学校,早一天都好。”张伟令说,当时援建者们真的拼着命没日没夜干。
上海速度:“7x16、白+黑”建出希望之路
原上海对口援建都江堰指挥部工程建设组组长柳亚东(现为上海公积金管理中心党委书记)也介绍,上海援建的每一项工程都时刻在争分夺秒。其中,最艰巨的工程就是蒲虹公路。地震引发的山体滑坡阻断了虹口通往外界的道路,6000多名当地村民及游客被困地震“孤岛”,武警硬是在山上开辟出一条路。上海援建就在这条路上下功夫,把蒲虹公路建成一条生命之路、希望之路、发展之路。
蒲虹公路全长23.8公里、宽7米,起点位于都江堰市蒲阳镇经济开发区,终点在虹口乡场镇。公路全线共有弯道181个,山高、谷深、坡陡,最高点翻越了海拔1450米的卡子垭口。
为了早日建设好这条路,大家没日没夜的干活。“当时建设条件确实比较艰苦,路没修好下不去,队伍吃住都在山上,修建道路尘土飞扬,吃饭的碗里都是灰尘;道路修建到一半,有的工人就直接睡在路上。”
最让人揪心的就是都江堰的天气,“白天以为天气不错,一会儿天就雾蒙蒙的,一场暴雨来临,挡土墙、土钉墙都被雨水无情的冲倒了,路面上刚浇好滚烫的沥青就被毁了……当时我心里真的很难受,项目管理部的成员更是难过的直掉眼泪。”
柳亚东至今都心有余悸,建设工期很赶,但施工中很多工序因为天气原因不得不一遍又一遍的重复,工人心中有苦说不出,但大家还是铆足劲,雨过天晴继续卖力干活,因为援建队伍要确保工期不拖,完成好中央提出的“三年任务两年完成”的目标。
2009年春节期间,上海援建工人在蒲虹公路前合影
上海援建者们天天都是加班日,于是有了“7x16”、“白+黑”、“夜总会”等说法,“7x16”就是一周工作7天,每天16小时;“白+黑”就是白天晚上都工作;“夜总会”是白天跑工地,夜晚总开会。
2010年7月底,蒲虹公路如期竣工了,“如今的蒲虹公路非常漂亮,两边山花烂漫,环境很好。”柳亚东欣慰的说。
除了速度,质量和安全对上海援建也是第一位,灾后重建的项目必须是安全工程、放心工程,才能造福于都江堰人民,决不能出现安全质量隐患。而震后,当地的建筑材料不仅稀缺,质量也层次不齐。工程材料如何“严防”第一关?
全国19个对口援建省市,上海是首个提出在都江堰建立质量检测机构的,柳亚东请上海建科院在当地建立了一个建筑材料质量检测站,所有的结构材料必须经检测达到国家标准以后才能用到工程上。
检测很关键,柳亚东举例,钢筋材质到底是否符合国家标准,肉眼并不能分辨,只有通过检测进行化学分析等。除建立检测站之外,上海援建还实施了很多措施加强质量监督管理。
高要求、高标准才能出精品。原上海对口援建都江堰指挥部工程建设组成员章红兵(现为斜土路街道党工委书记)说,上海援建的工程质量的确走在全国前列。上海对口援建都江堰项目全部优质竣工,获得四川省“天府杯”26个,成都市“芙蓉杯”20个,上海市“白玉兰奖”6个,都江堰市医疗中心更是获得了建筑行业最高的“鲁班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