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一项分析调查发布:"父亲缺位"现象加剧
上海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和上海市妇女联合会昨天公布“2015年上海家庭教育现状分析”调查报告。调查对象为有子女正就读幼儿园、小学或初中的父母。调查结果显示,道德教育成为家庭教育的首要任务,身体健康被列为家庭教育成功的首要标准。
在对“家庭教育最重要任务”的选择中,有64.29%的家长选择了“道德教育”,还有19.03%的家长选择了“人格和心理素质教育”。调查结果显示,人格和心理素质教育正日益受到家长重视,过度重视智力开发与学习的教育风气得到一定程度“纠正”。在对“家庭教育成功标准”的认识上,家长们选择比例最高的为“身体健康”,此外“心理健康”和“道德品质好”的选择比例也较高。
与预期不同的是,家长们选择“学习成绩好”和“未来能挣大钱”的比例并不高,幼儿园、小学和初中家长的选择比例均在1%左右。值得注意的是,与十年前的调查相比,“父亲缺位”现象有所加剧。从生活照料看,孩子生活主要由父亲负责的比例,从2005年的12.2%下降至2015年的9.6%。孩子生活上的家庭责任分工模式,开始由“母性照料模式”转为“母亲为主、祖辈为辅”模式,即母亲将自己照料孩子生活的责任部分转移给了祖辈。孩子教育主要由父亲负责的比例,则从2005年的30.2%下降至23.7%。相反,主要由母亲负责的比例却从20.3%上升至47.2%。
调查显示,绝大多数家长较开明,能够尊重孩子的意愿。有93.64%的家长表示“和孩子有关的事情,无论大小都要先和孩子商量一下”,71.79%的家长认为“自己对孩子是开明的”。
此外,调查显示,家庭对孩子的课外教育投资(包括请家教和参加补习班或兴趣班)普遍较高,上一学期花费的平均值约为5500元,中位值也达到了3000元,占家庭同期可支配收入的比例在10%及以下的占61.28%,在11%至20%的占20.78%,20%以上的占17.94%。耐人寻味的是,经济收入越低的家庭,孩子课外教育花费占家庭收入的比例反而越高。这说明,在课外教育市场定价刚性的情况下,低收入家庭为了追求同样的市场化教育,付出了更大的代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