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一季度GDP6.7% 第三产业比重首破70%

16.04.2016  10:43

  产业结构率先调整,是上海经济增速追上全国的重要原因。一季度,上海第三产业增加值占全市生产总值比重比去年全年提高2.8个百分点,第一次超过了70%。同时,上海第三产业保持了高基数下的高速增长,一季度上海增加值4397.62亿元,增长11.5%,比全国快3.9个百分点。

  一季度经济答卷,上海再度呈现出“稳定”的鲜明特征。

  昨天,上海市统计局、国家统计局上海调查总队发布2016年一季度上海经济运行情况显示,一季度上海全市生产总值为6225.39亿元,同比增长6.7%,增速同比提高0.1个百分点,并与全国保持一致。

  “”字当先的同时,上海新年开局,经济运行中也呈现出一系列亮点。统计部门介绍,上海第三产业增加值占全市GDP比重达到70.6%,这是上海历史上第一次三产占比超过70%的大关,标志着上海以服务经济为主导的产业格局迈入了新的阶段。

   增速持平传递积极信号

  今年一季度,上海和全国GDP增速均为6.7%,有所放缓,但保持稳定,相比其他国家,6.7%的经济增速仍然称得上“中高速”。

  上海经济学会会长周振华指出,世界各国的经济仍然十分惨淡,全球总需求处于减速状态的情况没有改变。数据显示,1月至2月世界各国股市暴跌,大宗商品价格继续下跌,且银行业业绩也明显下降。同时,世界各国的宏观调控也处于最悲观时期,美联储推迟加息,欧美银行放出继续实行量化宽松货币政策消息,日本实行负利率。下转◆4版(上接第1版)

  由此可见,不论中国还是上海,实现6.7%的经济增速,外部困难重重,均来之不易。

  而从上海的经济增长看,“十三五”开局首季6.7%的速度透露出不同寻常的信息。上海世博会结束后,上海大规模建设退潮,要素成本上升较快,使得经济增速多年一直慢于全国;去年全年,上海经济增速重新赶上全国速度。

  去年以来的新变化,究竟是不是暂时现象?上海交通大学经济学教授陈宪表示,过去一段时间,人们一度认为上海经济增速预期低于全国速度,会是一种常态。但从去年和今年开局情况看,预期将发生变化。“上海经济增速与全国并驾齐驱,能不能成为新的常态,尚有待观察,但积极信号已经出现。

  统计部门指出,产业结构率先调整,是上海经济增速追上全国的重要原因。一季度,上海第三产业增加值占全市生产总值比重比去年全年提高2.8个百分点,第一次超过了70%。同时,上海第三产业保持了高基数下的高速增长,一季度上海增加值4397.62亿元,增长11.5%,比全国快3.9个百分点。陈宪认为,一季度后,上海经济增长依然将有后劲。比如今年迪士尼开园,其带动效益预计将成为上海第三产业和整体经济增长的新动力。

   下行压力出现缓解趋势

  从全国到上海,1月—2月的经济数据普遍不容乐观,但从3月开始,不少数据已经可以反映出经济下行压力缓解的趋势。

  面对下行压力,保持一定的投资增速,仍是实现经济稳定的基础之一。今年一季度,全国投资速度有所回升,而上海固定资产投资为1190.82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8.4%,增速同比提高5.2个百分点,近年来上海投资增速高于GDP增长较为罕见。专家指出,上海一季度投资增长较快主要是受房地产开发投资和地铁建设等城市基础设施投资增长带动。

  相比投资,消费对经济增长作用持续性更强。受金属材料、食油及制品类等商品销售向好的带动,一季度上海商品销售总额为23118.55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8.4%,增速同比提高2.6个百分点;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为2551.32亿元,增长7.1%。

  民生领域的数据也体现出上海经济运行基础稳固。去年全年,上海居民收入持续快速增长,尤其是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迈过5万元大关,今年一季度,上海居民收入增速仍在提高。据抽样调查显示,一季度,上海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14617元,比去年同期增长8.8%,增速同比提高0.6个百分点。就业方面,一季度上海全市新增就业岗位17.61万个,与去年同期基本持平;截至3月末,全市城镇登记失业人数23.07万人,比去年同期减少0.67万人。

  统计部门指出,一季度受CPI上涨影响,上海无论是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还是扣除价格因素后的实际可支配收入,增速均有所回落。预计在季节变化、食品价格回落后,上海的内需还将随着就业稳定、居民收入增长,得到进一步扩大。

  对于一季度CPI的上涨,经济学家普遍认为不必担忧通胀,相反,剔除受季节性影响的食品和能源价格后,中国的核心CPI处于低位,反映出的仍是通缩风险。上海财经大学经济学副教授张敏指出,相比全国,上海一季度CPI,主要受服务行业价格上升影响,说明上海CPI上涨有一定的持续性。“综合上海CPI和PPI的数据,可以看出,上海通缩继续扩大的压力已得到一定的抑制,也说明了经济下行压力得到一定缓解。”张敏表示。

   GDP持续增长终需靠创新

  统计数据显示,一季度上海工业领域受需求不足、结构调整以及限产压库等因素影响,规模以上工业实现总产值比去年同期下降3.1%,降幅同比扩大3.0个百分点,但较今年1月—2月缩小2.6个百分点。六个重点行业工业总产值4645.25亿元,比去年同期下降3.2%,降幅同比扩大2.9个百分点。

  目前,上海已经充分意识到保持制造业比重和竞争力必要性,在上海“十三五”规划中,首次提出保持制造业占GDP比重在25%左右。

  面对下滑趋势,今年上海相关部门正在紧锣密鼓地制定政策方案,计划聚焦优化供给结构,从推进企业创新;降低企业成本,优化要素配置;深化制度改革,提高供需协同能力等方面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稳定上海制造的规模、提振制造业的核心竞争力。

  工业下行压力虽大,但随着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进,积极因素正在出现。统计部门指出,一季度上海工业领域最困难的阶段在1-2月份,3月以来市场有所回暖,出现恢复性增长。另外,工业利润有所回升,1-2月,工业企业实现利润总额341.32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3.5%,而去年全年为下降0.9%。这主要是受石油化工及精细化工制造业由亏转盈带动,也与去年同期基数较低有关。

  周振华表示,在去产能、去库存过程中,处理了一些僵尸企业之后,存留下来的企业周转加快,开始补库存,因此3月份工业领域出现一些积极的新变化,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进有所关联,而在此基础上工业企业的恢复程度,有待进一步观察。

  周振华进一步指出,虽然服务业占比不断提升,但制造业的技术进步、更新改革,牵扯到真正的经济发展。“基建投资、劳动力转移、对外开放、全要素生产率都有可能提高经济增速,但其中最核心的、能够持续推动经济运行的,一定是技术进步,但这也是最难的。”周振华认为,在本轮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把基础工业和装备工业搞上去,改革才能真正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