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学者谈上半年三个经济问题 以“克强指数”来看经济回暖趋稳
中国GDP一季度、二季度都是7%,比中外很多专业机构预测的高。英国《金融时报》刊出文章,认为中国GDP的平减指数相对较低,现在是负的,实际GDP应该比7%低才对。
国家统计局新闻发言人盛来运在日前的新闻发布会上曾就这个问题作了回应。他说,中国GDP核算方法是采用生产法来计算,分别算出三次产业的增加值,然后进行加总,在扣除物价因素的时候分别用不同的指数来扣除。所以不能套用西方发达国家采用支出法核算GDP时的价格指数扣除方法。
国家信息中心预测部主任祝宝良认为,上半年我国GDP增速不存在水分问题,亮点在产业结构变化,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为49.5%,同比提高2.1个百分点。上半年服务业比重、消费贡献率双双提高,表明中国经济正在由工业、投资主导型经济向服务、消费主导型经济转变,这也是中国经济结构调整需要努力达到的方向。
国经中心刘向东博士提供了他们研究的一组数据:第三产业中金融服务业在上半年同比增长17.4%。同时,消费增加对GDP的累计贡献达到60%,说明消费驱动的增长循环正在形成,对投资的依赖在减少,这是好的趋向。
投资为何持续下降?
上半年,我国固定资产投资实际增长12.5%,增速比前五个月回落0.7个百分点。在外贸下降情况下,投资为何不加力?
京城多位专家指出,这是主动去库存、去产能和去杠杆的需要。我国经济正处在结构调整阵痛期和经济增速换挡期,原来主要依赖房地产投资和制造业产能的扩大,现在房地产投资总体下滑,而制造业要向中高端迈进,加上前期刺激政策还处在消化期,就存在去库存、去产能和去杠杆的问题。
制造业领域面临去产能的需要,PPI连续10个月为负,导致二季度第二产业的增速只有6.12%,比一季度有所回落,进而制约了再投资。现在1吨螺纹钢售价不到2000元,比白菜价还低。地方政府债务则有去杠杆的需要,2014年达到23万亿元,现在进入还债集中期。
国经中心总经济师陈文玲认为,随着经济形势趋稳向好和一些地方债务完成置换,下半年固定资产投资将会加大,投资持续下降趋势将会转换。
经济是否筑底企稳?
官方PMI连续四个月在荣枯线以上,但没有大幅度上升,显示回升的动能较弱。而同样基于抽样调查的汇丰PMI还在荣枯线之下,说明抽调样本有差异,企业经营情况还有较大不同。
这种情况下,可以用“克强指数”的三个指标来衡量。一个是发电量和用电量齐齐回升。一季度发电量增速是0.1%,到6月份增速是0.5%。上半年工业用电量虽然下降0.4%,但6月份同比转正达到0.7%。发电量和用电量的变化,说明经济已有回暖趋稳迹象。从铁路道路运输看,同比还是下行,说明企业货运的需求不足。从中长期贷款来看,在经历了4月、5月的下降后,6月份同比回升30.8%。中长期贷款的增速回暖意味着货币政策放松,截至6月底,M2的同比增速11.8%,与年初12%的目标基本接近。刘向东认为,可以说上半年已经止住了经济增速持续下滑的势头,如果下一步稳增长的政策实施到位,下半年经济很可能进一步回升。(本报北京7月25日电)
来源:解放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