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三一集团到中国商飞,明星企业说制造业也是服务业
|
昨天,2016浦江创新论坛现场。 |
三一重工,从山沟沟里崛起的民企,如今已然变成了“三五”——全球第五大工程机械企业、五千人规模的工程师队伍、五次摘得国家科技进步奖。昨天,在2016浦江创新论坛“智能制造与工业大数据”产业论坛上,三一集团高级副总裁、首席流程信息官贺东东说,如今想来,这一“山乡巨变”很大程度上是因为8年前他们一个朴素的想法,就是把机器“连”起来。当时,三一并不清楚他们无意中成了中国最早的工业互联网平台企业之一,这对于一个重工业厂家来说甚至有点太时髦了。然而,他们为此已付出10个亿的投入,你可以判断这到底值不值。
事实是,如果不投资于大数据,智能制造就是扯谈。贺东东打比方说,眼下不少智能家电也正在让各种电器产品接入网络,而一台挖掘机产生的数据量大概是一台空调的百倍甚至千倍。记者了解到,在三一的机械制造世界中,目前共有23万台设备实时联网,时时处处生成5000多种各类参数。作为国家首批智能制造试点示范项目,其离散型的柔性生产线共20个制造工位,却可以完成30个不同型号产品的混装,人均产值提高24%,支撑100亿元产值。
那么,一架大飞机呢?当前阶段,国产大飞机C919正处于首飞之前的总装过程中,截至目前订单数量已超过500架,而到2020年其总装制造能力将达每年150架。中国商用飞机有限责任公司信息化中心主任王文捷介绍,大飞机一次飞行产生的数据量达到10个TB的量级,也就是说至少20台500G大硬盘的电脑才能装得下。中国商飞公司,不仅要成功研制自主知识产权大飞机,还要成功运营大飞机制造商,从适航试飞到供应链管理,分分秒秒、日新月异的大数据堪称天量。
为此,中国商飞今年新合并成立信息化与管理创新部,并专门下设数据处,用数据驱动创新。记者了解到,比如他们建立起零件号、版次、物料组等为基础的编码标准,给大大小小每一种零件都配上“身份档案”和“电子履历”,引入11万种以上的物料主数据。王文捷表示,即使在像马航MH370这样的事件中,任何零件都可追溯还原为一架完整的飞机,甚至倒查出某零件的前世今生。目前,C919研制已形成全程管控中心,可实现三维可视化分析。
在这些明星企业看来,用于智能制造的“原材料”其实就是工业大数据,而且智能制造的数据库不仅对制造有用,对服务也有用。据悉,三一集团的半数业务量已面向海外市场,在遍布全球的“三一制造”中,它们互联起来就产生了一个“挖掘机参数”,可以显示当地开工量等工程建设情况,甚至可以预测宏观经济、配件需求、设备故障等。据称,这一参数目前定期报送国务院。
在德国,工业4.0有西门子主导的工业互联网平台; 在美国,这一角色则是通用电气GE扮演的——那么,“中国制造2025”呢?三一正试图基于8年来的大数据经验,建立一个“树根互联”系统,形成中国版开放式的工业互联网平台,服务于制造业内数量庞大的中小企业。贺东东表示,“过去人们常说‘软件即服务(Software-as-a-Service,SaaS)’,后来也说‘平台即服务(PaaS)’,现在其实是‘制造即服务(MaaS)’,制造业也可以是服务业。”王文捷也说,数字化车间与数字化服务,是中国商飞正在推进的“数字双胞胎”大数据战略之核心。
显然,智能制造与工业大数据正是“互为因果”的关系,上海也正在实施《上海市推进制造业与互联网融合 加快工业互联网创新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16-2018年)》。包括三一集团在内,国家及上海已在临港地区重点推进一批标杆性制造企业,推进智能工厂应用示范。上海市临港地区开发建设管委会党组书记、常务副主任陈杰表示,为此临港正在先行建设智能制造的“大脑中枢”,依托骨干单位,包括信息化服务和制造商以及重点科研机构,重点打造四大功能性平台,如上海交大牵头的上海智能制造研究院,设有与德方高校院所新近合作设立的中德智能制造联合研究中心,又如工业4.0综合研究院、工业互联网创新中心等,共同推进工业大数据的跨领域、跨平台集成应用。
来源:《解放日报》 2016.09.25 第2版 要闻
原文: 不投资大数据,免谈智能制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