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里长征 浩气长存
万里长征 浩气长存
通讯员 洪梦迪 于洋 张琬翎 时报记者 刘文婷
今年暑期,上海电力学院多支队伍前往红色遗迹、博物馆等参观学习,他们的足迹遍布赣州、贵州、遵义、延安等地,沿途寻访红色历史文化,拜访革命前辈,还用笔记录下所听闻到的长征途中发生的许多真实故事。两个月的时间,他们在各自的行程中感悟红色精神,传扬红色文化。
一双草鞋只穿过两次
于都县中央红军长征出发纪念馆是由张德美和他的儿子张小平共同筹办的。在纪念馆的二楼,有一双与众不同的草鞋:它不是用稻草,而是用黄麻编织而成;一般的草鞋只有鞋底,它却有做工细致的鞋面,鞋顶上各有一个绣球。
据副馆长张小平介绍,这双草鞋的主人叫谢志坚。82年前,年仅十四五岁,贫苦农民出身的谢志坚,对地主恶霸恨之如骨,经常向红军报告消息,为红军当向导。慢慢的,谢志坚也从一个为红军当向导的小孩子成了一名红军战士。1934年10月,未婚妻春秀听说谢志坚要出发长征了,就连夜用黄麻给他打了一双草鞋。
出发那天,于都河畔里三层外三层围满了人,人们手里举着火把,有的为红军送鸡蛋、送花生,有的为红军送草鞋、送鞋垫,母送子、妻送郎,于都人们送红军的热情场面照亮了天空。春秀姑娘眼含泪珠,手握草鞋前来送行。红军队伍在前进,谢志坚以坚定的信念、用坚定的口气安慰春秀说:“别哭,红军会回来的,我也会回来的,你放心等待红军的好消息吧,我们很快就会打败反动派,等打败了反动派,我就回来。“
这双草鞋,在长征中谢志坚一共穿过两次。经过金沙江时,草鞋穿上了一次;渡过大渡河时,谢志坚担心随时可能牺牲,他再一次穿上了这双草鞋,他想也许这是他最后一次穿上这双草鞋。平时,他常常在行军休息时拿出来看一看、摸一摸。
解放后,谢志坚回到家乡于都寻找春秀姑娘,这才知道,红军走后不久,春秀就被敌人杀害了。
后来,谢志坚在仅穿过两次的草鞋上绑了一对毛线绣球,珍藏在家中。中央红军长征出发纪念馆办起后,在张德美一次次锲而不舍的劝说下,谢志娟将珍藏多年的这双鞋奉献出来,希望把长征精神传递给更多人。
四代人守护一面墙
在于都县罗江乡新屋村,有一面红军长征历史中留下的标语墙。从1932年至今,在赖如亮一家四代人默默守护下,经了84年的风吹雨打仍矗立在那片土壤中。
1932年3月的一天,中国工农红军第五军团十三军三十八师攻打赣州城时,三十八师一百一十四团机关枪连12名战士在于都县罗江乡新屋村进行战前休整,临时住在当地老乡赖德位家中。有一天,红军班长南志俊带着两个红军拿着毛笔、拎着墨汁,在征得了赖德位同意后,在他家的墙壁上写标语画漫画。在写完了整整两面墙的红军标语后,班长紧紧握着赖德位的手,再三表示感谢,并承诺革命胜利后会回来看望乡亲们。等到了1934年10月,红军渡过于都河,踏上了万里长征路。没过多久,国民党军队占领于都。为了避免引起不必要的麻烦,赖如亮的祖父赖福星带着其父亲赖厚祥把墙上的红军标语和漫画全部用黄泥巴糊了一遍。直到上世纪六七十年代,这些标语才重见天日,只是字迹有些模糊。为此,他们请来一个懂书法的老师专门进行临摹、修复。
时间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过去了,村里的每家每户都把原来破旧的小土屋拆除了,盖起了两三层楼的新房子。而唯有赖如亮却一直守着那座红军标语墙,一丝一毫都没有破坏。那座承载着红军标语的老房子一直矗立在那里。与周围的新楼房相比,它是显得那么得矮小、破旧、格格不入,但也是那么得闪耀、动人、令人敬佩。为了更好地保留住这些红军印记,赖如亮老人一家虽领着微薄的收入,但仍坚持每年为房屋修建砖瓦。
“我的父亲生前一直住在这阴暗潮湿的房子里,得了风湿病,手脚不灵便,尽管子孙都叫他去新房住,但父亲舍不得这房子和红军标语,一直看管和守护着,直到2009年去世。父亲在去世之前再三交代我,要我好好保护红军留下的足迹,要看好这面墙!”赖如亮朴实的告诉我们。
如今,这面保存着红军标语的土坯墙已经泛黄,但用毛笔书写的标语依然清晰可见:“反对帝国主义瓜分中国”“反对土豪劣绅压迫农民剥削穷人”“建立苏维埃政府于全中国”“红军是广大被剥削被压迫的工农兵”……漫画也栩栩如生,《农人打柴》生动反映了当时人民生活的现状,《南京政府的洋房》、《老鼠和白兔》入木三分地刻画了军阀的丑恶形象……这些来自红军两万五千里长征的印记,也默默记录着赖家祖祖辈辈们坚持守护的决心和毅力。
一生坚守平凡和朴实
1922年出生于陕西省清涧县高杰村一个贫农家庭的白桃英,17岁就参加了八路军成为一名卫生所护士。她与时任部队卫生所所长的钟能林大夫相爱结婚,历经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新中国成立后随丈夫回到兴国老家定居。如今,已经96岁的白桃英住在兴国县城。当实践队队员们见到她时,老人显得精神矍铄。
白桃英老人在年轻时期曾是红军部队卫生所的一名优秀的护士,历经过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等重要战役。她的哥哥也参加了革命,不幸在一场战斗中永远地长眠在了冲锋的路上。她谦虚地告诉队员们,自己刚参军时没有什么文化,在部队其他同志的教导之下,她从大字不识几个的小女孩,逐渐变成了一位合格而称职的女护士。在延安的时候,她曾救治和照料过许多从前线回来的重伤战士。
白桃英老人的丈夫钟能林作为一名资深的随军医生,跟着军队走完了两万五千里长征,却在红军解放战争胜利在望之时永远地离开了这个世界。当时红军还是处于药物短缺的情况下,钟能林作为一名医生,虽然深知自己的肺部已经感染了,但任由周围的同志以及自己的夫人怎么的劝说都无法说服他为自己打一针珍贵的抗生素。他为了把这支抗生素留给最需要的同志,他毅然决然地放弃了生的机会,勇敢地面对病痛折磨。
讲到动情处,白桃英老人会情不自禁地唱起红歌,队员们也都激动地纷纷跟着打起了拍子,随着小声哼唱起来。多年来,老人一直坚持艰苦朴素的生活作风——宁可自己困难,也会将在部队所得工资全部寄回老家以减轻家中生活压力。在采访的过程中,队员还见到了老人的两个儿子,他们都勤劳肯干,靠自己的双手打拼出了一番成就。
这样一个生活朴素却其乐融融的普通革命家庭至今仍保持着一如既往的朴实,和几十年如一日的内心坚守。
■相关链接
上海电力学院暑期重走长征路 做红色精神的继承人
通讯员 王琦 时报记者 刘文婷
伴随着两个多月的系列准备以及活动的精心筹备,上海电力学院2016年共有26支实践团队、300余人、分赴12省1市开展暑期社会实践。其中有多支队伍前往红色遗迹、博物馆等,怀揣着“志愿服务、甘于奉献”的理想,电力学院的学子重走了红军当年的长征之路,用知识与热情谱写如火青春。
实践队从7月起陆续出发,在红军长征途经地开展红色历史文化寻访活动,拜访革命前辈,学习革命精神,还在在实践途中开展爱心支教、留守儿童现状调研以及新农村发展调研。在路程中,有学生第一次坐火车就长达25个小时,有的在海拔2000米的高原上大巴8个小时,有的写材料到凌晨2点,有的饮食不习惯、晕车厉害。
调研中也会有意想不到的惊喜,正在延安学习的上海电力学院党委副书记顾春华教授得知计算机学院赴陕甘宁实践团队在延安的形成之后,抽身前来看望。园区团工委赴贵州遵义实践队结束调研休息时还巧遇了原国务院副总理吴仪。吴仪不仅亲切地走上前向大学生实践队打招呼,在了解了大学生社会实践开展情况后还高兴地鼓励大学生:“你们很棒,大学生就应该利用假期出来走走,锻炼自己!”
这一次社会实践不仅是对红色记忆的追寻,更点燃了大学生履行社会责任的激情。电信学院实践队队长陈雁燕如此感悟:“展望未来,我们仍走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长征路上,作为新时期的青年一辈,我们有义务将长征精神更加发扬光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