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每年救助流浪乞讨人员约3万人次 流浪青少年救助人次下降但难点凸现
自2003年国务院颁布《城市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办法》以来,本市流浪乞讨救助管理取得显著成效。近日,记者从市救助管理站了解到,目前上海每年救助的流浪乞讨人员大约在3万人次,呈缓慢下降趋势。
近年来,随着全国陆续展开“流浪孩子回校园”等行动,受救助的流浪未成年人呈逐年下降趋势,但与之相对的则是个体救助难度的上升。由于家庭功能的缺失等原因,少数流浪青少年甚至出现屡救屡返现象。
帮15岁智障儿找到家
在帮助受助人员回家时,智力残缺人员无法表述身份住址、少数受助人员尤其是未成年人故意隐瞒个人信息等情况会给甄别查找造成困难。因此在帮人回家的途中,通过望、闻、问、切并辅助其它手段,使得查找率明显提高。今年3月,一个15岁左右的智障男孩辛奇(音)来到救助站,虽然他想回家,但对自己的姓名、家庭住址全答不上来,只知道家在亳州韩楼村。工作人员通过方言判断他确实是皖西北亳州地区附近的口音,但几千平方公里的范围仍然过大。
在辛奇不太完整的叙述中,工作人员了解到他的父母可能双亡,在亲戚家长大,没有上过学,家在亳州附近一个叫韩楼的村子,离亳州火车站约一个小时的车程。根据这个线索,工作人员上网查了亳州韩楼,发现亳州地区一共有8个韩楼村,然而在与当地派出所村主任逐一核查中,得到的回答都是查无此人。
辛奇自称到了亳州就认识坐中巴车回家的路,工作人员便联系了亳州救助站,带他坐火车到了亳州,然而下了火车辛奇又不认识了。亳州救助站工作人员介绍亳州的情况,突然问了辛奇一句:你买东西到哪里赶集?辛奇怔了一下,答:“到南丰。”这是个珍贵的信息,工作人员查询得知,亳州地区没有南丰这个地方,但河南周口郸城县附近有,地图上一查郸城县有5个韩楼村,在南丰镇附近就有一个,就在亳州边上,开车约40公里,口音也与亳州差不多。工作人员立刻派车带辛奇前往,进入河南郸城县后南丰地界没走多远,辛奇就兴奋拍打车窗,大声叫喊,这条马路我来过。经过一番“福尔摩斯式”的线索挖掘,辛奇终于回到了河南周口郸城白马镇韩楼村其表哥韩金朴家。
流浪儿8年后找到父母
2006年,10岁的小天(化名)因小偷小摸被警方抓到送到救助站,面对所有的提问都不吭一声。初到的一个月,救助站工作人员每天陪他看电视、画画、做游戏,耐心地和他交流聊天。
几个月后的一天,小天终于讲起:他在老家四川上过一年学就随父母外出,不知道家庭地址。两年前他独自一人离开父母,爬火车到上海游玩,结果成了睡马路、捡东西吃的流浪儿。之后,救助站立刻向小天所述多地发出协查函,然而都没有线索。
为了让小天继续接受教育,救助站为小天安排了学校,已在社会逗留多年的小天逐渐适应了校园生活,每天学习10个汉字,三个月里学会100以内的加减法……慢慢的,他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也上升了。他说自己想学职业技能,对烹饪有兴趣,救助站安排了烹饪老师来教小天,他学会了做包子、馒头、茄汁烧鱼等各式各样的点心和菜式,在“厨达人”比赛中得到评委一致赞赏。他还经常研发新菜式。
八年多来,救助站一直不间断地根据现有信息推断、筛查、DNA比对、登报和网络寻亲,想帮小天回家。功夫不负有心人,一次联想查找中,在公安人员帮助下找到四川资阳市安岳县的小天堂姐的信息。今年4月9日,对小天来说是一个终身难忘的日子,小天的父母来到救助站,看见自己2006年就离家的矮小的儿子长成了身高有185厘米的阳光大男孩,回顾小天在救助站8年的点点滴滴,大家都感慨万分……
少数流浪未成年人屡救屡返
市救助管理站统计数据显示,今年1-5月全市救助流浪未成年人767人次,这一数字在2014年和2013年分别是1847人次和2508人次。
市救助管理站相关负责人指出,虽然救助人次逐年下降,但个体救助的难度却在上升。流浪未成年人因各种原因流浪街头,如盲目外出游玩、打工、被骗、家庭疏于监管、遭受家庭暴力、逃学厌学等。救助站对未成年人实行保护性救助,除由亲属或流出地民政部门领回的,由救助站护送返乡。对于流浪未成年人,救助管理站也承担临时监护责任,为他们爱占文化补习、法制教育、行为矫正和心理疏导。
不过,流浪未成年人从“回家”到“回归”是一个跨地域、跨专业、跨部门的综合性问题。目前在未成年人救助中,重复救助现象仍存在,主要表现在少数流浪未成年人因家庭功能和社会支持的缺失屡救屡返。
另外,少数受助人员不遵守场所管理规定、有的因提出超出政策规定的求助不能得到满足而寻衅滋事、受助人员之间打架斗殴、流浪未成年人因被限制自行离站而采取吵闹,甚至以自伤自残相威胁等情况给场所管理造成困难。
来源:新闻晨报 作者:徐妍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