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抓规划 促改革 创一流】与时俱进提升内涵 立德树人反哺社会

21.03.2016  14:40

    学校的一草一木、师生的一言一行皆是校园文化的体现,而校园文化的养成绝非一朝一夕之事,它是经长期的建设发展积淀而成。“学在华理”是来自外界的口碑,“勤奋求实”是华理人的内在追求,“励志明德”更凸显了理想信念教育立德树人的根本。在全校师生员工的努力下,历经数十年的建设,华东理工大学11次荣获上海市文明单位,自1995年至今,已连续10届获此殊荣。

    “十二五”期间,华理的校园文化建设既讲传承,又重创新,通过氛围营造、课程建设、载体设计、品牌塑造等积极有为的实践,进一步提升内涵,营造出独特的、润物无声的校园文化氛围,进一步继承优秀中华传统文化、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培养社会栋梁之才以及学校更上一层楼的发展贡献正能量。

 

    文化引领:向上向善

    华理的文化建设始终坚持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立足大学之本,学校以师资队伍建设和课程建设为抓手,以理论学习和实践活动为载体,营造师生共同参与的浓郁学习氛围,积极培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传承者和创造者。

    学校以各级文明单位创建为抓手,修订并完善学校文明单位考评指标体系,引导文明创建基地向奉贤校区延伸。商学院“融入城市”公益项目获2013年上海教育系统精神文明创建特色项目。理学院退休教师郁仁德、外语学院教师施敏、社会学院学生陈敏媛分获2012年、2013年、2014年上海教卫工作党委系统精神文明十佳好人好事奖或提名奖。   

    近年来,学校教师在上海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比赛中连续两次荣获一等奖,在长三角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比赛中荣获二等奖。2011年,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试点项目”受到广泛好评,上海市教卫工作党委领导评价该项目取得“理论教学深刻、实践教学生动、思想觉悟升华”的育人成果。

    “十二五”期间,学校还通过规范校院(系)两级学习制度,确保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制度化、常态化、长效化。近5年来,每年学校组织各类理论辅导报告都在30场次以上,教职员工的覆盖率超过90%。

    同时,学校全面开展“中国梦”主题宣传教育活动,通过举行“中国梦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报告会、举办“中国梦”主题展览、组织参加“我的中国梦”主题征文及微电影和摄影作品征集系列活动、开设“中国梦学子梦”微博专栏和“我的大学我的梦”新闻网专栏等方式,引导广大师生坚定理想信念、增强道路自信。

 

    文化育人:强“中国心

    华理历来就有重人文教育、重道德养成的传统。经过多年的实践与探索,学校面向理工学科学生开设“与先哲们的对话”课程,讲授传统文化对社会生活和精神世界的影响,建立了以公共必修课“中国文化导论”为轴心、由15门公选课组成的“中国传统文化”课程体系,编写《中国文化导论》教材,引导学生从传统文化中汲取处世做人的准则、智慧,增强学生的文化自觉、文化自信。

    该课程体系以“成人”为宗旨构建教材体系,对传统文化进行现代阐释;以“对话”为途径寻找“兴奋点”,引导大学生开展思维碰撞;以“融入”学生生活为手段,推动传统文化教育的创新实践;以“系统”理念进行全过程育人,促进课程教学的多方拓展。学校将中华传统文化课程拓展到思想政治教育领域,将教师主体从人文科学研究院教师拓展到学生工作系统骨干教师,将课堂教学拓展到校园文化建设上。学校以专家导读经典活动,丰富学生的知识面,引导师生走进经典、潜心阅读,形成自觉学习和发扬传统文化的意识;以学生读书分享、学习讨论、实践交流为载体,开展“往来书社”“经典导读”“图书漂流”等活动;统筹全校读书活动,创建“读书月”品牌活动,包括名人讲座、读书达人赛、演讲比赛、校园辩论赛等,营造爱读书、多读书、读好书的校园文化氛围,取得了良好的育人效果和实践成果。

    15年来,学校在课内外传播传统文化,锲而不舍。《中国文化导论》教材的构架和陈述方式也一再更新、日趋完善,于2011年获上海市优秀教材二等奖,被多家兄弟高校采用。

 

    文化传承:爱校荣校

    2012年,恰逢学校建校60周年。以此为契机,学校进一步诠释校本文化、大学精神,以“传承、凝聚、发展、共享”为主题,精心策划了以“因您而感动”为核心理念的60周年校庆活动,把校庆打造成特殊的“超大型课堂”,将爱校荣校的校园文化建设推向了新的高潮。

    “十二五”期间,校园新闻网和校报分别开设“校史记忆”和“校史钩沉”新闻专题,展示校史研究的阶段性成果,对长期积淀形成的优秀文化传统进行总结和提炼。学校还编辑制作了主题为“让历史告诉未来”、浓缩学校60年发展历程的校史长廊,同时,开展“美丽校园·魅力华理”校园文化地标、“中国梦·校园美”随手拍等征集评选,启动“优秀校园文化创新发展培育项目”“校园网络文化创新培育项目”,深入培育底蕴丰富的文化环境。

    如何更好地反映与传承文化成果?学校编辑出版了《华理人·事·物》系列出版物,《舌尖上的营养与能量》《履痕——华理往事辑要》等4本图书,并制作了校庆形象片《因您而感动》,反映华理人的文化传承和精神风貌。

    2012年,学校共举办院士讲座46场,同时主办、承办多场高水平的大型学术会议。各学院也通过校歌合唱比赛、摄影比赛、辩论赛、英语演讲赛、假面舞会等活泼多样的学生活动,让学生深入体验、参与校庆。

      学校积极探索新兴媒体与传统媒体融合发展途径,建设校园新闻微门户和华理微圈,形成校园文化优化传播接力网络。在校庆期间,学校还创新形式,采用新媒体展示校庆庆典,校庆60周年的微博应用因此入选教育部“教育新闻宣传工作创新优秀案例”。学校官方微博获2013年全国教育系统“十佳”官方微博;中文版主页连续3届获“全国高校百佳网站”;宣传部获“2014年度教育系统新媒体应用奖”;“小花梨”系列文化产品项目获2014年教育部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优秀成果一等奖;学校获2014年上海市网信办“上海故事微电影征集”活动特别贡献奖和最佳合作伙伴奖。

 

    文化传播:惠人惠己

    近年来,学校组织的“高雅艺术进校园”活动广受欢迎,仅2013年、2014年,上海民乐团、上海歌舞团、上海京剧院、上海昆剧团、上海淮剧团等就来校演出30余场,实现上海国际艺术节展演剧目、非物质文化遗产进高校项目和国家大剧院剧目在华理的首次引进,在“高雅艺术进校园”演出的质量、场次、艺术门类上均有所突破。学校连续4年获上海市高雅艺术进校园优秀组织奖,2014年、2015年获上海国际艺术节校园行活动优秀组织奖。

    经过多年建设,学校的龙舟文化也在上海产生了较大的影响。端午节到华理通海湖上赛龙舟已经成为上海市中华传统文化教育的品牌活动。2014年,学校推荐申报的“内化龙舟文化为校园文化,传播中华文化为世界文化——华东理工大学10年龙舟特色文化建设项目”被教育部评为“礼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特色展示项目。

      学校还积极开展志愿服务活动,育人的同时大力服务社会,成绩喜人。外语学院教师施敏被授予2012—2013年度上海市优秀志愿者,化工学院马娇、艺术学院朱润秋等西部志愿者事迹登上2014年7月6日《人民日报》头版头条。目前,学校建成了上海志愿服务研究中心和上海高校志愿服务育人联盟两大市级平台,承接市级项目,开展工作研究,不断深化志愿服务育人文化内涵。校文明办也被授予2012—2013年度上海市志愿服务先进集体。

    “十二五”期间,学校整合文博资源、校园景观、艺术团体、创新基地、实验室等资源,推出“感受华理—校园开放日”等活动,同时,向社会公众开放多种资源。比如,学校分析测试中心、宝石检测中心多年来一直坚持对外服务;各类化学、物理、生物工程实验室对华理附中、附小定期开放,成为中小学教学和实验拓展基地;连续多年举办上海科学营华东理工大学分营活动;开放体育场馆、材料博物馆等。这些反哺社会的活动与举措均引起了良好的社会反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