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一条经济发展和生态效益双赢的新路
——宿迁生态化工科技产业园发展纪实
走进宿迁生态化工科技产业园,处处绿树成荫,道路通达,厂房林立,纵横交错排列整齐的管道构成园区独有的靓丽风景,经过近年来的不懈努力,园区安全环保水平显著提升,产业规模和层次不断扩大扩展,已步入持续健康发展的正轨,走出了一条经济、生态效益同步发展的新路径……
生态立园 牢牢坚守环保底线
提到化工园区,很多人的脑海中会闪现污染重、气味浓、环境差的印象。这也是所有化工园区发展过程中难以回避的现实问题,且看宿迁生态化工科技产业园是如何破解的
既要经济发展,更要生态环境。园区始终坚持生态立园的理念,发展过程中,全力兼顾园区、企业、群众三者利益,统筹推进环保安全整治,全面规范园区和企业管理,采取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措施,构建了一张全方位、无死角的环保管理“大网”。
三年前,一场环保整治大战在宿迁化工园区全面打响。园区专门制定了环保整治三年行动方案,成立了环境整治工作领导小组,组建园区环保分局、污水处理厂工作组、管网排查组、现场督查组等,有计划、有步骤地推进环境整治工作。
“力度很大,很多企业都关停整改了,甚至还有直接被清理出局的。”早期入驻园区的一家企业负责人在回忆当时的情况时,仍然心有余悸。“我们企业就在停产整改的行列,所幸没有被踢出局。”如今,推进环保整治,已成为园区一项常态化的工作。为此,园区打出了一套组合拳:定期、分阶段召开环保整治专题会议,明确责任分工,强化各企业的主体责任、部门监管责任,组建园区执法大队,24小时跟踪环保跟踪落实情况……
在园区集水点监测站房,记者看到,一根根粗细不一的水管依次排开,每根水管上均配有电磁阀和流量计,并分别标注对应企业的名字。“你看,一企一管,每个企业都对号入座,全自动在线分析仪会对每家企业排入的污水进行动态监测,出现问题的企业坚决要求整改到位。”该负责人说,这样的集水点,园区共有2个,做到了所有企业污水收集的全覆盖,污水收集后统一输送到园区污水处理厂。为保障园区污水处理长期稳定达标排放,园区投资1.2亿元,建成工业污水处理厂,处理设备先进,工艺一流,出水各项指标均达到一级排放标准。
产业兴园 内培外引强实力
园区是产业发展的重要载体。因此,建设一个布局合理、功能互补、设施完善、配套协作的园区,是集聚优质生产要素、构筑市场竞争优势、培育区域增长极的内在要求,是加快产业发展的重要载体。
近年来,园区通过多种渠道先后投入大量资金,新(改)建南化路、北互通高速连接线等8条道路,建成了市区快速进入园区循环贯通通道,基本形成了“十纵三横”的路网格局;建成供热管网25千米,新增日供水能力3万吨,天然气管道从无到有,铺设供气主管网5.3千米,设计小时流量达每小时12000立方米……基础设施配套实现了无缝对接,最大程度地满足了大型企业入驻和生产需要。
随着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善,管理服务的不断规范优化,园区也不断提升招商门槛,着力优选投资强度大、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环境污染小的高新技术企业落户园区。
服务的软环境与过硬的基础设施同样重要。为解决企业建设用地、资金短缺等需求以及发展中遇到的种种难题,园区因势利导,主动服务,加大存量企业的培育力度,实施驻企联络员制度,组织专业力量帮助部分企业制定项目扩建计划,促进企业做大做强、规模化发展。
科技强园 创新发展后劲足
创新是企业持续发展的源动力,也是园区又好又快发展的助推力。园区坚持科技强园,突出改革创新,深入推进企业结构调整,建平台、壮载体、抓技改、促转化,从根本上解决园区发展后劲不足、企业持续发展动力不强、产业层次不高等问题,全力提升科技贡献率,努力增创园区发展新优势。
他们是这样说,也是这样做的。为全面推动科技创新梯队建设发展,园区积极围绕高新企业、研发平台和创新人才“三个梯队”建设,按照“园区搭桥、企业配合、梯队推进”方式,对骨干型和成长性强的企业进行分类统计、定期跟踪,落实自主知识产权、先进设备投入、行业领先科技应用等备案入库制度,实施重点扶持,及时按需提供创新服务举措。目前,园区共有国家级高新企业6个,省级企业研发机构达9个,储备上市企业5家,先后,引进省双创人才4人。
科技创新是基础,成果的转化和运用才是重中之重。对此,园区做了大量的工作:每年组织申报国家产业振兴项目、省科技计划项目、省市高层次人才计划项目等各类项目30余个;积极推动企业开展产学研、新产品新技术的引进开发、科技投入、自主知识产权保护等科技创新活动。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漫步从头越。今后,园区将继续坚持‘园区规划一流、功能配套齐全,企业发展规范、产业层次领先,管理服务高效、生态环境优美’的基本定位,紧紧围绕‘突出一个中心、培育两大优势、优化三区布局、推进四园同建’的‘1234’工作思路,深入推进改革创新,整合配置资源要素,破解发展瓶颈制约,提高优势化工主导产业占比,彰显化工园区特色和优势,切实增强园区创新发展的能力,使其逐步成为全区乃至全市新型工业化发展的有力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