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幢小红楼的前世今生

02.06.2016  13:24


位于衡山路811号的花园式住宅原为中国唱片公司,上海市第四批优秀历史建筑。由于其红瓦坡顶和周身的红砖墙面,在沪上被称之为“小红楼”。始建于1921年,为三层法式小洋楼。



1百年建筑红砖小楼


若不是有心之人,你很难循路找到一个挂着“衡山路811号”铭牌的地方,它半遮半掩地躲在一片翠枝波影间;但要是在路边随意拖住一位老者,询问“小红楼”所在,那很多人都能指出它的准确方位,有些老克勒甚至还会略带不屑数落你一番。



这就是经历了百年风雨的小红楼,它总能刻在上海人心里,而不只是地图上那一个小小的红点。倒数一个世纪,这里还只是原先徐家汇路1434号的一块普通地皮,绝没有如今的繁华景象。


上世纪30年代,英国百代唱片公司购入此地;抗日战争期间,一度被日本人占有;解放后,它成为中国唱片公司的所在地,中国国歌就诞生在这里。


↑ 小红楼南立面→ 独特的坡顶与老虎窗


小红楼”以前并非如今的红色,而是外墙水泥呈灰色,但一眼看去就很大气。屋顶部分最有特色,坡顶分两折,上部陡,下部平缓,出檐比较深,檐下承以牛腿木托架,富有独特的装饰感。南立面东部的檐口还有个意外的“断裂”,老虎窗直接与立面连接,窗台下托以浓重的浮雕,这偶然出现的细腻装饰为“小红楼”增添了几分富贵气息。


室内装修也相当精致考究,只是与外部灵巧而丰富的形式相比,显得深沉而厚重了一些。北面的楼梯直通顶层,相当气派。楼梯扶手栏杆精美,转折处用方形杖式望柱,楼道呈左右分开转折而上,楼道很宽,大约有两米多。历经七八十年风雨,楼板却基本不变形。


楼梯直通顶层

起步处雕花繁复,尤显隆重


整栋小楼的九个式样各异的壁炉还是原封不动地保留着,墙壁上到处可见在小楼里灌制于上个世纪的老唱片、曾在这里工作过、辉煌过的名人的传记及肖像。


小红楼完成了它作为唱片公司的使命,后来改造成了名为“La Valla Rouge”的高档法式餐厅,虽说如今餐厅也已停业,但随其保留下来的独特历史意义和它本身的高雅气质,仍然散发出它独特的魅力。




2从东方百代到中唱


1921年,法国百代公司在上海成立“东方百代唱片公司”,在这里建起了上海第一座录音棚。很长时间内它都是国内最好的录音棚之一,并开创了中国唱片生产历史。“雄鸡”商标风靡中国和东南亚,中国现代艺术史上几乎所有的重量级人物都曾在这里留下足迹。


民国影坛天皇巨星胡蝶为百代唱片公司所做的广告

左下即为百代的“雄鸡”商标


7年后,收购了法国百代公司的哥伦比亚公司仍然沿用了“东方百代唱片公司”旧名。直至又过了3年,英国留声机公司与哥伦比亚公司合并成立了EMI,“东方百代”也一路延续下来,成为EMI的成员。新中国建立后,这里被改组为中国唱片厂,除了继续生产胶木唱片外,还设立了老唱机的修理部和唱片调剂处。


1982年,小红楼正式挂上了中国唱片上海公司牌子。一直到2002年徐家汇绿地二期工程开工,才被迁去漕河泾开发区。小红楼作为录音棚的历史使命也正式终结。



当初在徐家汇绿地改造时,建设者有意将地处深宅大院里的这幢小红楼完整保存下来。能受此礼遇的建筑并不多,除了大中华橡胶厂那个烟囱之外,便只有小红楼了,它也因此得以继续保存。


据中唱公司介绍,这幢小楼曾是中国百代公司的大脑中枢,也曾是中国唱片业的圣地:


底楼是以前录音及接待歌手的客厅,二楼是编辑的办公室,三楼则是百代公司老板的起居室。而在小红楼的东侧就是以前中唱公司大录音棚——这个当年号称全亚洲最大的录音棚。


当时,百代公司这间录音棚的混响效果在国内是最好的,不仅用特制双层墙面隔音,而且可以调节混响,根据可活动墙面的变化产生不同的吸收反射效果,从而形成了不同的混响音色。


这是当年百代公司在上海建起的第一座录音棚,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这里为中国国内最好的录音棚。最初,百代公司聘请的录音技术人员大多为外国人。(陆其国供图)



3小红楼记载的众多“第一


正是这幢小红楼,见证了中国流行乐坛八十多年的风雨浮沉。这幢楼里前前后后、相继走出了许多对中国音乐发展影响举足轻重的人物,黎锦光、冼星海、聂耳、周璇、胡蝶……其中很多人如今已成为一代传奇。跨越了80多个春秋的小红楼,记载了早期中国唱片事业发展的每一道印记,许多大牌歌星当年都以能在小红楼里录制唱片为荣。


上世纪30年代,随着国语流行音乐逐渐兴盛,唱片销售呈现一片繁荣之景。然而稳占唱片行业龙头地位的依然是百代,当时百代出版的唱片种类最多,其中国语流行歌曲数量最多,也最受欢迎,几乎囊括了流行音乐唱片七成以上的市场份额。打开当时的报刊,几乎每天都可看到百代的大幅广告,而沪上的一些广播电台,也都时时刻刻在播放百代的唱片。最盛时,它曾创下了一月销售唱片超过10万张的纪录。


百代唱片广告


30年代时的百代公司有一宣传口号:“当代名歌全归百代,影坛俊杰尽是一家。”这充分表现了百代当年的霸气。流行歌坛最负盛名的歌星,如周璇、白虹、姚莉和李香兰等,均隶属于百代旗下;而红透半边天的影坛明星,如胡蝶、阮玲玉等也都纷纷为百代一展歌喉。


20世纪30年代最有影响力的电影女明星几乎被当时规模最大的百代唱片公司“一网打尽”。


1931年,聂耳开始在百代公司担任音乐编辑,1934年4月,时任百代音乐部主任的聂耳创作出了《大路歌》、《毕业歌》、《码头工人歌》以及《金蛇狂舞》、《翠湖春晓》等著名歌曲、乐曲,值得一提的是,《义勇军进行曲》也是在这一年诞生的。当时田汉编写电影《凤凰涅》故事梗概,并创作了主题歌《义勇军进行曲》歌词,这部电影后来由夏衍改写为电影摄制台本《风云儿女》,并于1935年5月上映,而由聂耳谱曲的《义勇军进行曲》传唱全国。


在中国流行音乐史上,第一首真正意义上的流行歌曲是由作曲家黎锦晖创作的《毛毛雨》。他所代表的黎氏家族也是中国音乐历史上不得不提的一个特殊家庭——黎锦晖的女儿黎明晖是中国歌坛的第一位流行歌星,成名早在“金嗓子”周璇之前。


图为黎锦晖父女。父亲黎锦晖被称做“中国流行音乐之父”,女儿黎明晖乃是中国第一位流行歌曲明星。


还有留学美国的弟弟黎锦扬最著名的作品便是1958年被音乐剧大师罗杰斯及小汉默斯坦搬上百老汇舞台的歌舞剧经典《花鼓歌》,1961年还被好莱坞拍成电影;另一个弟弟黎锦光1939年进入百代公司担任音乐编辑,李香兰的《夜来香》、欧阳飞莺的《香格里拉》、周璇的《春之晨》、白光的《相见不恨晚》都出自他的笔下……


直到近十年,许多音乐人还是将这里作为录制唱片的首选,罗大佑《恋曲2000》里的弦乐、合唱,包括《上海之夜》都是在中唱的这个大录音棚完成的,而巩俐的第一首歌、《摇啊摇,摇到外婆桥》的插曲也是在这里录制完成的。



(摄影米汤)


如今留下的,除了这幢小紅楼外,在二层的一个房间里,放于窗台边的老唱机似乎提醒着人们这里曾经是中国唱片业发展的见证者。


历史已然走过,音乐还在延续。当唱机缓缓转动,依稀流淌着几串往日音符,上海的老时光如同一面镜子,再次闪亮生动起来,在绿树掩映中诉说着往日的辉煌。


部分文字来源上海档案信息网;部分图片来自网络。




↓↓↓  点击 阅读原文 查看“小红楼”相关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