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销一体化,沪郊蔬菜产业从传统向多元化拓展

26.10.2016  19:21

上海市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创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案例系列报道❾

在农业不断转型升级的时代,上海的蔬菜产业也在不断前进、探索着。传统的生产、销售方式已经不能满足市场与市民的需求,而为了让这个产业跟上农业升级的步伐,申城越来越多的蔬菜生产主体寻求着升级或是转变,不管是做强做大企业规模,建立标准化蔬菜质量安全监管体系的弘阳,抑或是创新蔬菜销售模式、丰富农业产业链的强丰,再或是立足蔬菜基地,以深加工为主的中央厨房……都见证着蔬菜产业由传统向多元化拓展的变化。

【模式】

公司十合作社十基地十农户”让菜农、市民和企业实现共赢

年产蔬菜10万多吨,日均配送量达300多吨,百余种蔬菜品种遍布乐购、家乐福、易买得、华润等多家大型超市。”正在田头实地监测蔬菜新品长势的上海弘阳农业有限公司总经理陈春民向记者介绍道,陈春民坦言,这一切都得益于公司从2008年起,逐步创立“公司十合作社十基地十农户”的蔬菜产销“弘阳模式”。

弘阳模式”的生产管理体制概括起来就是:坚持“一个基础”,实行“两头包中间统”,落实“三级管理,各司其职”。坚持“一个基础”,即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实行“两头包中间统”,“两头包”,一是生产承包给专业种植户,二是销售实行包收,旺季实现行情价收购,淡季则是保护价收购,而“中间统”指的是统一生产管理,中间生产环节,由公司统一下订单,统一生产标准,统一技术措施,统一管理服务。落实“三级管理,各司其职”,即实行公司、合作社与承包农户三级管理,公司统揽全局,主要负责市场开发和销售,合作社主要负责对蔬菜承包地农户的服务和管理,承包农户主要专心致志种好菜。通过“产权明晰、权责明确、管理严格、运行规范”的管理制度,将菜农从产销中解放出来专心生产,为蔬菜种植户的增收开辟了一条新渠道,“弘阳模式”让菜农、市民、企业都实现了共赢。

走进位于青浦区白鹤镇的青龙蔬菜基地,一只只白色蔬菜大棚错落有致地排列着,每个大棚清晰地标明着种植蔬菜名称、用药时间、上市检测等条目。记者碰上了正在大棚里栽种的菜农顾谨,54岁的顾谨是基地一名有经验的菜农,在公司种植蔬菜已有近十个年头,他种了15亩地,全部种着青菜、鸡毛菜、生菜等绿叶菜。从散户到合作社社员,再成为公司“员工”,几年来,“身份”改变带来的是收入倍增,至2015年,顾谨夫妻俩实现年收入10多万元。公司里像顾谨这样的蔬菜种植户共有200多户,每家承包7-8亩地。公司与菜农签订“两项保证”和“价格保护”的产销合同,“两项保证”即菜农保证购买公司的种子、农药和肥料,公司保证收购菜农种植的蔬菜;“价格保护”即公司以低于市场价格的优惠价向菜农供应种子、农药和肥料,并与菜农共同商定最低收购保护价,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价格保护。顾谨开心地向记者说,在弘阳种菜省心,有合作社收购,不像在老家,菜种多了发愁卖不掉。据悉,公司通过订单满足市场对蔬菜品种的要求,通过订单生产配送的蔬菜占公司全部销售量的90%以上,其中为各大超市配送的蔬菜占公司全部上市蔬菜的80%以上。

陈春民向记者介绍道,弘阳公司依靠现代科技,建立起了统一的标准化蔬菜质量安全监管体系。实行植保人员签名制度,对购进的农产品种子、农药、有机肥等投入品进行审核和入库登记;建立田间生产档案管理制度,全面、系统、准确、及时地做好蔬菜生产过程中的信息记录;建立产地准出制度,确保不合格产品不采收、不销售,严把产地准出关;建立产品采收检测制度,配备专门的检测室和持证上岗检测人员,确保检测合格后才采收上市;做好蔬菜生产过程中从播种育苗到施肥用药、检测采收、加工分拣、冷藏运输等等信息记录,使每一个生产链都有章可依、有据可查,保证蔬菜生产有序、可控。

为进一步稳定蔬菜价格,解决沪郊蔬菜大户销路,弘阳公司申请建立了青浦区蔬菜冷链加工仓储物流中心项目,该项目占地面积48亩,分为蔬菜冷藏库和低温加工车间。冷链中心正常运营后可确保重要蔬菜品种5-7天消费量的动态库存,对于因天气原因造成蔬菜价格大幅波动起到稳定蔬菜价格、维护市民利益的作用;在蔬菜旺季,冷链中心依据储藏能力收购农民蔬菜,解决郊区百家农民合作社、大户蔬菜销路。同时,冷链中心采取订单农业模式,直接与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进行对接,从种植技术、田间管理、采收方面推行标准化生产管理,不仅可以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和生产技术水平,更能有力的保证上市蔬菜质量安全放心。陈春民信心满满地说,到2017年,冷链中心将常态储存各类新鲜蔬菜8000吨,日中转各类新鲜蔬菜达800吨,从而,可以为上海市民提供更多优质安全的蔬菜。

【现场】

精细化管理,“中央厨房”1小时生产6000个包子

中央厨房的概念,在世博会之后渐渐被人所熟知。2008年,博海集团投资创建了国内领先、上海规模最大的现代化中央厨房——上海鑫博海农副产品加工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鑫博海”),采用自有及契约式种养殖基地的农产品,在流水线上完成统一的切块、清洗、脱水、包装等流程,使农副产品加工生产实现了标准化、规范化、规模化的“革命性”产业升级。2010年,鑫博海被指定为上海世博会餐饮单位食材原料特许供应商,日均配送量超过25吨,成为入选世博中央厨房中规模最大、供应客户最多的中央厨房。自此,也让这种新颖的模式成为金山区农业的一大特色。

而作为市郊规模最大的中央厨房,鑫博海的生产车间秉持着规范化、精细化管理。记者在鑫博海看到,戴上帽子口罩,穿上统一的白色工作服,“包裹严实”的工人们基本没有交谈,专注于手头的工作。由于内部卫生要求,除经过消毒步骤的员工外,旁人不得进入车间。而为了监督管理整个生产流程,每个车间都安装了高清探头。工作时间,员工分工明确,例如蔬菜进入车间后,需经过粗洗、精洗、冷水浸泡和脱水,各个环节都有不同的工人负责,几小时后进行轮换,而鑫博海从日本引进了蔬菜洗涤机,洗好的蔬菜脱水率高,水分恰到好处。而在食品制作车间,也大致为面类、盒饭类、糕点类等车间,再依据不同种类的不同环节,具体划分区间。可以说,从农产品进入鑫博海到成为食品送出,每一步都有严格的生产和检测环节。

鑫博海相关部门负责人刘雪峰告诉记者,他们的中央厨房从管理层到具体的车间员工及物流人员共有500人左右,设有6个车间、8条生产流水线,日产30吨各类食品,日供12万人用餐,就光包子来说,每一小时就要制作6000个。此外,产品还有鲜切蔬菜、畜禽半成品、肉制品、速冻食品、即食蔬菜水果、方便食品、中西糕点、社会盒饭(冷藏)、学生盒饭、速冻调理食品、饭团、寿司、三明治等种类。

做团餐起步的鑫博海,如今还为全家、罗森等连锁便利店供应盒饭、饭团等食品。2012年起,鑫博海成为高铁冷链盒饭的指定服务供应商。由于每天庞大的供应量,鑫博海考虑到食品安全,打造了一体化食品安全生产链。在上海市食品药品监督局支持下,鑫博海和金山区廊下镇合作建立的农产品安全检测中心,不仅为鑫博海进入和出厂的所有产品提供安全保障,而且承担了廊下镇所有种植户农产品的安全检测任务。通过建立溯源机制,加强对食材源头的控制。

记者了解到,鑫博海的蔬菜基本来源于自己的生产基地,因此占据了其产品中大部分数量的蔬菜质量就得到了保障,而肉类和面粉类产品合作对象也经过严格筛选,才让这个沪郊最大中央厨房成为大家的放心之选。

【访谈】

实现农产品销售的转型升级

现在提起强丰,市民们印象最深的是小区里的“无人售菜机”,这种新颖的农产人销售模式给了朝九晚五的白领一族、腿脚不便的中老年消费者提供了新的消费方式。而强丰的特色却不止于此,自2011年创立至今,其早已成为金山区农业的一个知名典型,不仅致力打造生态农业产业链,还打造了众创庄园农业孵化器,为更多的农业青年提供创业机会。

在踏入农业行业之前,上海强丰果蔬种植专业合作社负责人,上海强丰集团董事长兼总经理吴连强已经涉足过物业、保安、餐饮等很多行业,当记者见到这位青年创业者时,还是被他的热情所感染,谈及自己从承包300多亩农田发展到1100多亩,继而走上农业转型升级之路,他对强丰的未来充满信心。

记者:什么样的契机让您投身到了农业?强丰合作社最初的定位是怎样的?

吴:那要从8年前说起,那时我已在金山创业了十几年,在社会服务业方面获得了成功,一方面作为回报社会,另一方面我在经营中听到不少客户吐槽,说市场上的鸡鸭猪等农产品多是速成养殖,想吃到价廉物美的畜禽还真不容易。当时我就想,现在国家对农业发展和食品安全那么重视,我为什么不去发展生态农业为老百姓提供更多的生态食品呢?于是,我就从老家引进六石岩白耳黄鸡优质品种,租借了附近八字村一块林业用地开始林下养殖的尝试,效果果然不错,后续还养殖了江西特产白耳黄鸡、25公斤以下的巴马香猪、上百斤的野猪和黄牛、山羊、鸭、鹅等。自此,我一发不可收拾,又发展了果蔬种植、农家乐两个专业合作社,用服务业的盈利投入到农业开发,承包的农田从三百多亩发展到一千一百多亩,发展从果蔬种植、家禽养殖到农业休闲旅游、沼气利用和新能源开发等循环经济的生态农业。

记者:“无人售菜机”在上海很红,可以说创新了农产品销售模式,在这方面,你们未来有什么样的目标?

吴:其实我们团队一直在寻找一种既能便民利民,又能普及和覆盖更广阔社会面的营销模式,让农产品更直接的进入社区和普通市民家庭。而要想真正让市民足不出户就能享受到强丰生态农庄的新鲜果蔬,就要像居民到售水机取水、到银行ATM机上取钱一样方便,于是一款崭新的智能终端就有了雏形。等到“无人售菜机”在2014年面世之后,我们根据消费者的体验仍在不断改进,所以你看到我们前期投放机器是比较少的。现在,我们已经在上海的六个区拥有了80余台机器。未来,我们预计将达到2000台左右,只是这急不来,必须看市场需求来实行。强丰无人售菜智能终端机的持续发展,对我们强丰集团而言也是一个里程碑,代表着我们的农产品销售模式有了转型升级,也是我们对市民需求和未来农业发展做了判断后做出的举措。

记者:听说强丰建立了农业孵化基地,能分享一下你们的想法和成果吗?

吴:我们从种植绿叶菜、养殖家禽起步,一步步在进行农业的发展和转型,建立孵化基地我认为是顺应了当前农业的发展。据我所知,在我们农庄内的“金山众创庄园”孵化基地也是本市首个“农业+”新型孵化器。我们为创客提供创新创业的优厚条件,强丰生态农庄丰富的生态种植、养殖、农业休闲旅游以及农副产品生产、加工、冷链配送、电子商务、便民微菜场新模式营销等诸多的环境资源,也可以提供给创客们。与此同时,我们也可以和其中优秀的创客以及企业进一步合作,可以说是双方互利的模式。

目前,我们基地内有20名左右的创客,涉及文化创意、电子商务、农产品新模式销售、养殖业技术、农村旅游等项目的孵化,我们给予充分的时间和规范化考核指标,给创客空间和资源进行创业。其中,一家从事民宿设计的创客企业,以及“功夫猪”猪肉新型销售模式在市场上获得较好的口碑。

记者 尹寅 贺梦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