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人援藏 全家援藏
编者按: 2013年6月,在上海市南洋模范中学工作的陈凤广作为上海市第七批援藏干部,被选派到西藏日喀则市萨迦县中学援藏三年。他的爱人、上海交通大学体育系教师朱慧芳作为家属,两年多来始终支持援藏工作,已先后四次赴西藏。在本文中,朱慧芳老师记录了萨迦中学的变化发展,见证了当地援藏干部奋战边疆、无私奉献的精神。
我是上海市第七批援藏干部、萨迦县中学党支部书记、副校长陈凤广的爱人,上海交通大学一名体育教师。
2013年6月,在上海市南洋模范中学工作的陈凤广被选派到西藏日喀则市萨迦县中学援藏三年,我,成了援藏干部家属。
两年多来,我先后四次去西藏,每一次都有不同的感受和体悟。每一次去,我都能深刻体验到环境的艰苦,高原缺氧,头痛难忍,夜里难以成眠。“风吹石头跑,天上无飞鸟;四季穿棉袄,氧气吸不饱”是海拔4468米的萨迦天气的真实写照。四次去西藏,我见证了徐汇区八位援藏干部义如兄弟,情同手足;我见证了援藏干部的吃苦耐劳,乐观向上;我还见证了高尚,见证了坚韧,见证了坚守,见证了顽强。忘不了一张张嘴唇干裂、肤色黝黑、热情洋溢的脸;忘不了因高原反应每天要吃安眠药的援藏兄弟;忘不了酥油茶的腥味、糌粑的难咽;忘不了一次次离别的深情拥抱和依依惜别,还有泪眼迷蒙。这群男人啊,习惯了风沙夹着紫外线刮到脸上的火辣,见惯了三年会掉三颗牙的艰苦,熬过了多少个相思的夜晚,梦里的高原红烙上了这群男人的胸膛。20多年里,为了西藏的繁荣发展,一批又一批的援藏干部奋战边疆、无私奉献,把青春和激情献给了雪域高原,留下一座座丰碑,铸就了“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忍耐、特别能团结、特别能奉献”的老西藏精神。
四次西藏之行,耳闻目睹,我感受到了萨迦中学的这两年的发展和变化。据萨迦中学舒世文校长介绍,在杨杰和陈凤广两位援藏老师来萨迦之前,学生没有这么自信和礼貌,也没有这么勤奋和刻苦,经常会有逃课和逃学的学生,以前是“要我学”,如今是“我要学”;老师们以前也没这么敬业和努力,也是在两位援藏老师来了以后,想方设法为老师们谋福利,改善教学、生活和办公条件,还设立奖教金,大大激励了老师们的工作热情,老师们不再用简单粗暴的方法对待学生。“上海实验班”教学实验的成功,让老师们深受启发:每个孩子都是一棵树,这是森林的开始,用心栽培,他们都能茁壮成长为参天大树,撑起头顶的那一片蔚蓝天空。每个孩子都有很强的可塑性,老师应该好好去欣赏和爱护。
萨迦中学的校园也在两年内变得整洁和美丽,一同被选去的上海市南洋中学的杨杰副校长和陈凤广带动全校110名党员教师捐款种树,多少年都没有绿色的校园不仅有了树,还有了格桑花。楼还是那些楼,里面的人变了:学生爱学,老师乐教。让我难忘的是萨迦中学夜晚的灯光,每当夜幕降临,四周被荒凉而贫瘠的高山环绕下的萨迦中学,教室内灯火通明,有的老师在上课,有的在辅导学生作业,还有的教室里孩子们自觉地、安静地学习。更让我难忘的是9:50,晚自习结束后,总是会有十几个或几十个学生在校园的路灯下读书。我每次去,都能看到这样的场景。我懂得了教育援藏的内涵,感受到了文明之光照耀下藏家孩子们的变化。萨迦中学168位教师中36位汉族教师们的坚守,使我更理解了无私和高尚。相信从这里走出来的孩子,一定会有和他们的祖祖辈辈不一样的人生。每次要离开萨迦,离开西藏,我都有一种割舍不下的眷恋,一种热泪涌出的感动。孩子们在寒风中读书的场景,几百个孩子坐在冰冷的操场上考试的场景,刻在我的脑海里……
德兰修女说过,“你也许做不了伟大的事情,但是你可以用伟大的爱去做平凡的事情”。2015年8月,我利用暑假探亲的机会,来到萨迦县查荣乡小学,发现校园里三周才回家一次的、正在玩耍的孩子们仅有两副羽毛球拍,体育器材十分匮乏。为了能让孩子们的体育活动更加丰富一些,作为党员的我和丈夫向拉巴校长承诺:下次进藏时,为孩子们带些体育健身器材。2015年10月2日,我和儿子跟随来自北京、上海、广东和河北等八人组成的“中国奥林匹克教育执行团队”公益组织第四次到西藏,对日喀则市中小学体育教师及大队辅导员进行了两天体育游戏的培训。同时,我还兑现了诺言,和我的伙伴们一起为查荣乡小学送去了近100只篮、排、足球及其它体育器材。
朋友们通过我的微信朋友圈,了解到藏家孩子们学习条件的艰苦,看到他们那么刻苦和勤奋,都用来教育自己的孩子学会珍惜。去年我在西藏时,有四位朋友汇款10000元,要我找萨迦中学品学兼优的学生结对资助。不少朋友和交大的老师,把家里不用的学习用品和衣物,送到我家里,徐汇区组织部的郭芳部长还送了照相机等许多电子产品。我们整理好6个大包,2016年2月23、24日,陈凤广和儿子从徐汇乐山邮局寄到萨迦中学,26日陈凤广再回西藏时,又带去我们朋友的孩子们用压岁钱要结对资助萨迦学生的18000元。
因为援藏,我真正懂得了珍惜,我的职业生涯也得到了心灵冲击,我的意志也得到了激励和升华。每次从西藏回来,我都会更加努力地学习,勤恳地工作,我从没觉得自己是那么幸福,比起西藏的老师们,我的工作环境和条件是那么优越,而以前还经常不知足,经常有牢骚,现在想来都觉得羞愧。从西藏回来,双休日我大都会去上海图书馆,看书或听讲座,上班的包里总是会放书,我把每天在校车上的时间也利用起来。援藏,使我更加用心教学,更加热爱我的学生。我深知,教师的言行会对“三观”正在逐渐形成的大学生产生怎样的影响。这两年多来,我教过的一批又一批的交大学生,利用暑假去江西、云南、甘肃等地支教,把我教给他们的丰富多彩、妙趣横生的体育游戏带到边远山区孩子们的课堂。
援藏,给我们全家带来了深远的影响。作为普通的上海市民,普通的教师,家里有这样的男人,我感到骄傲,心甘情愿地和他一起播种着,收获着,为他照顾好一家老小,陪伴完成光荣使命。援藏,不仅磨练了男人,也锻炼了在家的女人。我变得善解人意了,变得多愁善感了,变得爱流泪了,但是,我也变得坚强了;我的内心不仅更柔软了,也变得强大了。援藏,也加固了夫妻感情。我们彼此从一开始半年的难以适应,两人都觉得自己委屈受苦,常常因为儿子的厌学和逆反而相互埋怨、迁怒;到第二年,孩子考上大学,彼此渐渐体谅、理解和心疼,也能相互安慰;到后来相互欣赏、鼓励和爱护,很少再有电话里的争吵和赌气。这一路有过苦,有过泪,但更多的是欢乐、思念和牵挂。我儿子也因四次去西藏从叛逆少年成长为明事理的大学生,理解了在他高考之年爸爸去西藏的选择和坚守。他说,西藏已经成为一个神圣的符号,父亲是自己的榜样,未来的人生在父亲的言传身教下有了明确的方向。
因为丈夫的援藏,每到佳节,家里总会有来自徐汇区领导和教育局、南模中学领导的关心、慰问,让我们在家不觉得孤单和冷清。政府的关怀和帮助,媒体的宣传和赞扬,我们觉得无比光荣和自豪。2015年10月21日《新民晚报》社区版的《陪着老爸去援藏——访华师大大二学生陈铁铮》一文,还有我写的“他只有忙起来,才顾不上想家——一个援藏干部家属的心声”一文,再次提醒我:作为援藏干部家属,付出的并不多,但是,我们收获的是帮助别人的快乐,是一辈子的美好记忆。
因为丈夫的援藏,我们徐汇区八位援藏干部家属也成了好姐妹,他们去西藏的当天,我们就建立微信群“萨迦后援团”,丈夫不在家的日子,我们经常联系,互通有无,相互勉励,相互关心。
西藏,在2013年之前,对我们全家而言,是那么神秘、那么遥远,令人心驰神往,而如今,西藏不仅走进了我的心里,还融进了我们的生活;援藏,对我们家是这般熟悉、亲切,如熊熊燃烧的一团炉火,温暖着我们的心房,温暖着我们今后的日子。作为家属,我会持续关注西藏,用我们的绵薄之力,为西藏的美好明天做力所能及的事情。我坚信:雪域高原上的这颗夜明珠会更加璀璨夺目,我们的民族团结之路一定会越来越宽广。
祝福西藏,祝福日喀则,祝福萨迦,祝福为援藏工作做出贡献的每一位领导和援藏干部,祝福援藏兄弟们工作顺利,全家幸福安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