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改委专家:2020年全国人均GDP一万美元能实现
资料图
7月25日,在2015经济学家年会夏季论坛上,财政部副部长朱光耀称,到2020年中国的国民生产总值将达到100万亿人民币的规模,人均GDP将达到一万美元。
据《中国经济周刊》记者统计,截至目前,我国已有天津、北京、上海、江苏、浙江、内蒙古、辽宁、福建和广东等9个省份人均GDP超过一万美元,率先进入了“发达国家阶段”。但与此同时,由于收入分配结构不合理,居民实际收入占比并不高,全国居民可支配收入占人均GDP比重的平均数仅为43.12%,远低于发达国家55%的平均水平。
国家发改委宏观经济研究院副院长马晓河接受《中国经济周刊》记者采访时认为,我国居民收入占比较低,其经济学含义是,在国民收入中,居民拿到的钱较政府和企业等其他主体少,因此,经济增长没有完全惠及到老百姓。
2014年9省市进入“一万美元俱乐部”
人均GDP上万美元是一个重要的标志。按照世界银行2010年的衡量标准,人均GDP超过一万美元是公认的从发展中状态进入发达状态的标线。
上海是我国第一个人均GDP超过一万美元大关的省份。统计数据显示,2008年,上海全年实现国内生产总值(GDP)13698.15亿元,人均GDP达到10529美元,首次突破一万美元大关。
北京也不甘落后。北京市统计局发布的数据显示,2009年全年北京GDP达到11865.9亿元。同时,全市人均GDP达到68788元,折合10070美元,也突破一万美元大关,成为第二个人均GDP过万省份。
天津紧随其后。2010年,天津人均GDP达到70402元,成为第三个人均GDP突破一万美元大关的省份。值得一提的是,天津尽管从时间节点上落后于上海和北京,但天津人均GDP“后来居上”,迅速超越北京和上海,2014年以106795.02元,折合17439.338美元,位居各省份之首。
在三个直辖市的“带动”下,2012年,江苏、浙江、内蒙古三个省份也加入“一万美元俱乐部”之列。
2013年,辽宁人均GDP过万。2014年,广东和福建两省人均GDP也双双超过了1万美元大关。
至此,已经有9省份步入人均GDP“一万美元俱乐部”之列,其中位于长三角的江浙沪人均GDP是集体进入到“发达状态”。
但仍有22个省份人均GDP未过万。按照国家统计局发布的《201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计算,2014年中国人均GDP为7575美元(约合47000元人民币),距离人均GDP一万美元还有2425美元的差距。能否达到财政部副部长朱光耀所言“到2020年中国的国民生产总值将达到100万亿人民币的规模,人均GDP将达到一万美元”,值得期待。
“这要看前提条件是什么。”国家发改委宏观经济研究院副院长马晓河接受《中国经济周刊》记者采访时提出了问题的关键所在。
针对此问题,马晓河专门做过研究和测算:以2015年为基期,“十三五”期间,如果人民币升值10%,每年物价指数为2.5%,按照7%、6%、5%高中低三个增长方案分别计算,到2020年,我国GDP总量都超过100万亿人民币,折合美元分别达到19.88万亿美元、18.99万亿美元、18.13万亿美元,人均GDP分别达到14280美元、13640美元、13024美元。
他的研究可见,“十三五”时期经济增长即使低于7%,人均收入也会突破1万美元,最低达到13000美元,已经靠近高收入国家门槛。
“2020年人均GDP一万美元肯定能够实现,做梦都能实现。”马晓河对此甚为乐观,在他看来,推行“一带一路”战略将为人均GDP过万助力。“‘一带一路’会在‘十三五’时期开始全面部署实施,2015年要开好局,也会带来诸多增长机会。”
有专家预测,今年“一带一路”可能会产生3000亿到4000亿元投资,拉动GDP 0.2到0.3个百分点,对此,马晓河颇为认同:“‘十三五’期间,‘一带一路’带来的增长可能是巨量的。最近中国和巴基斯坦签订了460亿美元的合作项目,另外还有许多产业投资合作项目。为了更好地推进‘一带一路’战略,下一步亚投行正式运行、丝路基金投入运营,都将给‘十三五’时期带来发展机遇。”
毫无疑问,“十三五”时期无论保持多高的经济增长速度,中国的经济总量和人均收入水平都将再上一个新台阶,与发达的高收入国家距离将进一步拉近。
要更加重视“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占比”
人均GDP是以生产总值(GDP)除以人口总数而得到的平均每人GDP数值,可视为该地区的所得水准,也可以用来衡量该地区人民所享有的幸福程度,通常人均GDP达到1万美元,也意味该地区达到了发达国家水准。
据马晓河介绍,人均GDP过万是世界银行在2010年的界定标准,2012和2013年,世界银行规定人均GDP在12600美元以上的是高收入国家。根据世界银行的标准,中等收入是指人均GDP在1000~12000美元之间。
人均GDP只是衡量一国经济发展程度的重要指标,但不是唯一指标。尽管人们认为这样的指标水准已接近发达国家水平,但仅用这一单个数据来说明一个国家的富裕程度,说服力还略显单薄。于是,居民可支配收入占GDP比重,成为学界认可的另一个重要指标。
暨南大学统计学教授韩兆洲表示,居民实际收入占人均GDP比重,发达国家这一比例一般都达到了55%,但目前国内很多地方居民收入占GDP比重只有四成左右。
《中国经济周刊》记者将2014年各省份人均可支配收入占人均GDP比重进行计算,没有一个省份达到发达国家55%的水准。
“居民的人均可支配收入占GDP的比重,这是由制度和政策安排决定的。GDP是扣除物耗投入后在全社会的分配格局,三个主体(国家、企业和居民)各分一块。居民占国民财富的比重低,反映在国民收入分配中老百姓吃亏;政府和企业占的比重高,政府和企业占便宜。”马晓河认为,要全面考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占GDP的比重还得看政府拿到钱后用于转移支付的数字。
“据我所知,在国民财富分配中,一些地方政府并没有较大地向居民转移支付,而是较大地用于投资,所以居民没占便宜。”马晓河向《中国经济周刊》记者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