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日报]上海交大黄庆桥:科学精英多重角色的蜕变[图]
在当代中国,科学精英往往都不是纯粹的象牙塔里的科学家,他们在社会生活中扮演着多重角色。深入历史的细处,我们会发现,中国科学精英的多重角色有其历史合法性。但在当下,这种传承下来的多重角色正在遭到滥用。
《魂牵心系原子梦:钱三强传》 葛能全 著 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 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
葛能全先生的《魂牵心系原子梦——钱三强传》为我们展现了“中国原子弹之父”钱三强跌宕起伏的人生经历,细细品之,或许对于我们理解上述问题有所助益。
钱三强在中国原子弹工程中担当了特殊角色,发挥了特殊作用。对上,他是中央的参谋和助手;对科学家,他是慧眼识人的伯乐;对科研,他既是出题者,又是带领科技人员攻关的解题者。
总结钱三强一生所担当的多重角色,我们可以发现一个特点:“一宽一窄。”“宽”是指钱三强涉足的领域相当宽,从宏观层面的国家科技事业,到具体层面的原子能事业,再到操作层面的“两弹”工程等。另一方面,钱三强涉足的领域又非常“窄”。“文革”之前,不管是在科学院也好,搞“两弹”也好,都是在科技领域。“文革”以后,已是名人的钱三强仍然恪守本分,只在科技领域参加活动、发表看法,即便是他极力支持的软科学,也还是在科学的领域之内,并未看到钱三强在科学领域之外“指手画脚”。
分析钱三强多重角色形成的历史原因,我们发现,这是多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首先,钱三强本人的学识和能力是实现多重角色转换的基础。作为国际著名核物理学家,这份学术底蕴使其深谙科学事业发展之关键环节,能够在领导科学事业的实践中说“内行话”,办“内行事”。
其次,历史机缘在钱三强多重角色的形成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历史人物都是时代的产物。上世纪50年代初期,在新中国面临巨大外部威胁的情况下,发展原子能工业是战略选择。
再次,政治是钱三强多重角色形成的关键因素。1948年回国后,钱三强受到中央格外的重视,仕途几乎从此一路通畅,与钱学森一起,耀眼于当时的中国科技界。
新中国的各项事业都是在废墟上重建的,科学技术事业也不例外。即便是在改革开放之后,中国依然面临着高端人才短缺的问题。在这种情况下,尽管钱三强等老一辈科学家已步入晚年,但他们丰富的人生经历、领导科技事业的经验和体悟,仍然是新时期发展科技事业的宝贵财富,他们也因此再次转型,承担起中国科技事业“再生”的使命。
如果说钱三强等老一辈科学精英的多重角色具有历史合法性,那么,这种合法性随着时间的发展,却在当代中国发生了某种蜕变和异化,表现为当代科学精英的角色滥用。
当前,科学精英的多重角色在社会上受到越来越多的质疑。本来,在人才短缺和物质诱惑不大的年代,科学精英的多重角色确实发挥了应有的历史作用。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面对名、利、权的诱惑,历史上科学精英的多重角色,在一些人身上蜕变为现实中为捞取个人利益而跨领域的“走穴”。
其次,科学精英的角色蜕变和异化更为显性地表现在科学之外的社会场域之中。不少科学精英利用自己的头衔、地位和名声,打着“专家”的招牌,利用社会对科学精英的崇拜心理,不管是不是自己熟悉的领域都要涉足,四处兼职,到处发声,成为“明星专家”。
即使像钱三强这样德高望重的科技名家,也只在科学领域内发声,而今日之所谓的科技专家,是否更应谨言慎行?
(作者系上海交通大学科学史与科学文化研究院副研究员)
来源:《解放日报》 2016.04.02 第06版 读书周刊/书评
原文: 科学精英多重角色的蜕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