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919首架飞机“开铆” 工程师揭生产研制步骤

20.09.2014  12:34

  “哒哒哒!”一阵清脆的撞击声在中国商飞浦东总装基地部装车间响起。9月19日9点19分,C919,机体结构总装,百日攻关破题。

  何馀根、雒学峰等8名工人身穿蓝色工作服、头戴防护镜,打出了第一架C919开铆的第一枪。“我会永远记住9月19日这个日子,等我儿子长大了,我要让他坐上我们的国产大飞机。”85后的雒学峰心情激动,他参与了国产支线飞机ARJ21-700中机身与中央翼的装配,现在已成长为飞机铆接能手。年近六旬的“老将”何馀根参与过“运十”、“麦道”等飞机的制造工作,如今又投身ARJ21和C919的事业。

  一架飞机,光是铆钉就有上万个,制造时要求安装每个铆钉的力一样大,否则飞机飞行时,松紧不同的铆钉将承受不同的力,其中安装过紧的受力会非常大,很容易造成损坏。因此,飞机流水线上对于工艺技术的要求是极其严格甚至有些苛刻的。好在,如今中国商飞的队伍兵强马壮,老中青齐聚。大家做好了“啃硬骨头、打硬仗”的准备,凭借坚定信念、锐意创新,不断攻克难关取得新进展。

  犹记得2007年3月30日,当第一架ARJ21-700飞机在中国商飞大场基地进行总装的那天,作为505工段长的蒋魁盛打下了全机对接的第一个铆钉。当时大场基地尚未改造,厂房破旧不堪,机身拼接很多环节要靠肩拉手扛,用绳子吊上去。7年时间并不长,但过去各个依赖人工的主要工序,如今均能自动化操作,总体自动化率达到70%左右。中国商飞上海飞机制造公司副总经理卢小安说:“我们的标准不输波音、空客。

  基地外,看着浦东机场的波音、空客飞机起起落落,中国商飞人已经暗暗下定决心:力争C919在明年第三季度总装下线,明年底实现首飞。

  和想像中展翅的飞机不同,昨天结构总装启动的C919目前只是“躯体”雏形。如何像搭积木一样造飞机,中国商飞上海飞机制造公司总工程师姜丽萍向记者“揭秘”生产研制步骤。

  昨天敲下铆钉的地方,就是神秘的部装车间。所谓部装,就是把天南地北不同企业生产的各个大部段拼接起来。姜丽萍介绍,“这个过程环环相扣。”从部装车间出来,飞机还是空空的壳。接下来,进入总装厂房,飞机里面的各项系统都将一一安装上去。最后,飞机进入喷漆厂房。梳妆打扮之后,将从喷漆厂房开出来,过联络桥,走拖机道,上跑道,滑行,起飞。

  在飞机制造中,最后组装的几乎所有工作都是由人力控制,由工人们将零件一块一块地装载上去的,原因是机械流水线式的生产,保证不了每一个零件都能严丝合缝地组合在一起。而近年来,空客和波音都开始在组装环节引入机器人。中国商飞的部装厂房也采用了自动化制孔、钻铆设备、自动测量调姿对接、自动引导运输车等先进设备。

  而在总装厂房,则采用了最先进的移动生产线。移动生产模式,最早来自丰田汽车,通过对流水线的革命性改进,大幅提高效率。波音公司最先把汽车的移动式流水线引入到飞机生产,成就了7天造出一架飞机的速度。姜丽萍介绍,C919就瞄准世界上最先进的移动生产方式。当然,采取不间断移动意味着难度更大,生产线一停全停,这也对管理提出了更大挑战。

  中国商飞已经在考虑,未来将浦东基地作为工业旅游项目对外开放。姜丽萍透露,总装厂房在设计的时候已经预留了一个参观平台,计划对外开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