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部华彩乐章奏响军医风采 记长海医院骨科医生苏佳灿
编者按: 当前,上海正在举全市之力推进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建设。
建设科技创新中心,要聚焦体制机制改革,创新人才培养、创新创业软环境建设等等。这其中,关键问题和瓶颈的突破尤为重要,创新人才的引领带动作用举足轻重。近年来,上海已经在科技创新、创新创业方面涌现出一批优秀人才。东方网的“星期一基层典型”报道围绕这一主题,连续推出本市各行业、各领域涌现的创新先锋,报道他们在科技攻关、创新创业方面的生动故事。
图片说明:苏佳灿在工作中
图片说明:苏佳灿为病人手术
东方网记者刘轶琳5月4日报道:20年前,当苏佳灿面对人生最重要一次选择时,他毅然选择了走进第二军医大学,立志做一名服务军民的人民军医,所有这一切,只为穿上橄榄绿,穿上白大褂。20年光阴弹指一挥间,在第二军医大学这所军医成长的高等学府,在长海医院这所名医的摇篮,苏佳灿努力实现“立志献身医学、终身报效祖国”的青春誓言。
求学:本硕博十年锤炼成长与蜕变
1994年,苏佳灿从福建南安侨光中学考入第二军医大学临床医学专业,从本科、硕士到博士,十年磨一剑,实现了做一名人民军医的光荣梦想。本科毕业时苏佳灿以综合成绩第一名的成绩保送读研,选择了创伤骨科专业,师从苏佳灿国著名的创伤骨科专家张春才教授。
当时骨科领域生物力学研究刚刚兴起,通过阅读大量文献,苏佳灿选择了骨科生物力学研究,并主动找到同济大学生命科学院,参加他们的研究生课程学习,他有幸接触了许许多多生物力学的前沿,并且有机会跟随丁祖泉院长学习。那时候,从长海医院到同济大学,骑车需要40分钟,苏佳灿每周基本上要骑4个来回,就这样坚持到博士论文完成,整整4年半的时光。
博士毕业前,苏佳灿撰写了国内第一部《人体骨骼数字模型仿真学》并且构建了国内第一个人体骨骼数字模型库。出版之前,苏佳灿带着这本书的初稿,分别到重庆、天津和北京找当时国内四位骨科权威专家审阅。卢世壁院士、王正国院士、郭世帗教授看过之后都赞赏不已,欣然题词。中国创伤骨科奠基人王亦璁教授是积水潭医院的著名骨科专家,他在家中亲自接待了苏佳灿,并且主动提出为苏佳灿撰写序言。临别时,王老还特意提出,等苏佳灿博士毕业时,愿意担任苏佳灿的博士毕业答辩委员会主席。王老也兑现了对苏佳灿的承诺,在苏佳灿博士毕业时,亲自飞到上海担任他的答辩委员会主席。
这部书也不负众望,出版之后不仅被评为当年全国学术专著评比一等奖,而且被钟世镇院士的数字人一书定位为物理人计划的主要代表作。这无疑是对一个孜孜以求科学真谛的研究生最大的褒奖。
从医:扎根临床16年坚守救死扶伤
11年前,苏佳灿博士毕业留在了长海医院工作。那年夏天的一个凌晨,急诊室来了个非常“惊悚”的病人:一位江苏盐城的28岁小伙子,骑摩托车发生事故,一根钢筋从他的右腹股沟中部戳入,自右臀部肛门旁穿出,他被牢牢钉在了螺纹钢筋上,无法动弹,就犹如糖葫芦串最中间的那颗糖葫芦,现场十分惨烈。消防人员只能用电焊切断钢筋救下他。从江苏盐城到上海,300多公里的路程,沿途没有一家医院敢接诊,三进三出手术室,原因只有一个:医生都因风险太高而临时取消了手术。急救车一路奔驰来到了长海医院。当时苏佳灿正好担任住院总医生,看到患者的情况,随即安排了手术,组织了严密的全院会诊,研讨手术方案,对于可能出现的危险以及如何防范都提前推演。经过多科联合、10多个小时的奋战,终于把患者身体里的那段近一米的钢筋完整地取了出来。
去年,苏佳灿接诊了一位105岁的老阿婆,她不慎摔倒股骨粗隆间骨折。先后转诊了数家医院,均因手术风险太高而放弃手术。对于高龄老人髋部骨折,放弃手术就等于放弃生的希望。综合考虑患者病情和有关情况,苏佳灿毅然动员家属同意手术,采取了国际上最流行的微创技术,半小时后,阿婆便行动自如,经过康复训练后即可下地行走。看到阿婆顺利推出手术室,苏佳灿也有点后怕,风险这么高,万一有什么闪失苏佳灿怎么跟一个大家庭交待?可当105岁的老阿婆五代同堂一起来到门诊特意感谢苏佳灿时,苏佳灿顿时觉得所有的坚持和担当都是值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