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级非遗项目沪入选9项 含本帮菜、南翔小笼制作技艺

04.12.2014  08:54

  东方网12月4日消息: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和扩展项目名录昨天正式公布,上海共有9项入选:浦东宣卷、绵拳、精武武术、古陶瓷修复技艺、上海本帮菜肴传统烹饪技艺、南翔小笼馒头制作技艺、顾氏外科疗法、古本易筋经十二势导引法、石氏伤科疗法。

  据评委陈勤建透露,此次全国送选的非遗项目有2000余项,但最终入选的不到15%,浓郁的海派特色是上海这9项非遗项目脱颖而出的关键。

   工商业文明遗存具特色

  “上海的非遗项目不一定历史很悠久,却很能代表这座城市的气质。”上海社科院研究员蔡丰明说,包括新公布的这批在内,上海共有国家级非遗项目58项,市级非遗项目179项,其中最具特色的是近代工商业文明遗存。比如本次入选的上海本帮菜肴传统烹饪技艺、南翔小笼馒头制作技艺、顾氏外科疗法、古本易筋经十二势导引法、石氏伤科疗法等,都与上海都市社会中老百姓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紧密联系在一起,体现了这座城市的包容性与精致。

  以南翔小笼馒头制作技艺为例,馒头全国各地都有,但它却能做到自己的“独一份”——每只馒头折裥14个以上,一两面粉制作10只馒头,形如荸荠呈半透明状。馅以猪腿肉为主,手工剁成,不加味精,用鸡汤煮肉皮取冻拌入。小笼的吃法也有名堂:一口开天窗,二口喝汤,三口吃光。

  上海非遗保护中心常务副主任高春明将本帮菜喻为味道上的“上海方言”。本帮菜从上海本地的百姓饮食起步,兼容了徽菜的浓油赤酱、粤菜的精致清鲜、鲁菜的考究大气等“八大菜系,十六帮别”的秘诀,经本地化改良后,形成了独有的以“”见长的上海味道。以扣三丝这道菜为例,它由笋丝、火腿丝、鸡脯丝组成,看起来并不复杂,但细切起来就要1小时,非常考验厨师刀功,每一样都是先片后切,片需薄如纸片,切需丝丝均匀。有人曾数过,一盘扣三丝竟有1999根。更有好事者拿切出来的丝穿针,真的能“穿针引线”。

   沪上文物修复技艺首入选

  此次入选的古陶瓷修复技艺是上海在文物修复技艺领域的首个国家级非遗项目,具有填补空白的意义。项目传承人蒋道银数十年对古陶瓷修复潜心钻研,其采用瓷片修补瓷器的技术,至今无人超越,被称为中国古陶瓷修复领域第一人。

  首都博物馆的精品文物展厅,有一只被视作“镇馆之宝”的元青花凤首扁壶被安放在显著位置,这只扁壶以昂起的凤首为流,以卷起的凤尾为柄,凤身绘于壶体上部,双翅垂至两侧,构思别具匠心。然而,这件文物出土时,只是48块碎瓷片,大的也就巴掌大小,小的只有黄豆那么大。给了它第二次生命的正是蒋道银。

  整个过程耗费13个月,经过拆卸、清洗、补缺、打磨、打底、做色、上光、做旧等多个步骤,这只扁壶重现神韵,甚至连薄厚不一的钴料斑、重叠处的铁锈斑、晕散均一一再现,看不出任何人工修补痕迹。

   兼容并蓄提供沃土

  “上海的不少非遗项目原产地不是上海,却在这块土地上茁壮成长。”高春明以在武术界颇有传奇色彩的精武武术为例,它最初是霍元甲在天津成立的,却在上海得到了发扬光大。在这里,精武武术并非霍氏迷踪艺拳法一门,而是集南北各派武术精华,并引入西方体育观念和训练方法,提出“无文不能行远”,将中国传统文化(书法)、绘画、戏剧和现代摄影、医学、旅游、雄辩融入其中。而从1920年起,上海精武体育总会就着力拓展精武武术的海外影响,至今已在30多个国家和地区建有50多个精武体育会,是全民健身的先行者和倡导者。

  再比如浦东宣卷,这是为继承佛教讲经说法的传统而产生的一种汉族说唱艺术形式,发源于江浙一带。20世纪30年代传到上海后,浦东陈行乡苏家桥张儒锦等民间艺人,根据群众审美情趣改良了“念宣卷”演唱形式。为加强演唱效果,民间艺人们吸收地方小曲和戏曲曲调,还使用了二胡、碰铃、尺板等乐器,发明了带伴奏的浦东宣卷,自成一体且更具艺术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