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安打造国际大都市文化福地 文化率先融入发展主轴
“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名出《大学》的静安,静养出融汇中西的雄浑大气,也安坐于海派文化的显要位置。
静安历来就是海派文化最重要的发源地和承载地,站在“撤二建一”、“强强联合”的全新起点上,新静安兼有苏州河南岸和北岸两大海派文化主要分支,至今遗存的会审公廨、西摩会堂、吴昌硕故居、宋氏老宅、徐园、张园等经典建筑,是海派文化“中体西用”与“西体中用”两大融合路径的重要象征标识。如今,静安主动肩负起市委“各项工作走在全市前列”的厚望,充分发挥独特的文化优势,着力推动两大海派文化经典流派的融合创新,使静安成为最集中、最全面展示国际文化大都市魅力品质的核心城区,成为上海国际大都市文化强区。
“撤二建一”近一年来,静安顺利完成了部门组织架构、人员队伍及面上工作的整合。文化的融合被提上议事日程。
静安新近出台了《关于深化文化建设、打造文化强区的20条实施意见》,把提升文化软实力放到助推“国际静安、圆梦福地”的大局中去思考、落实和突破,围绕“一轴三带”发展战略,深化文化建设,着力培育“导向鲜明、活力迸发、丰富多彩、文明自信”的静安文化。
据透露,静安将遵循“一轴三带”,优化区域文化战略布局———一方面,让文化率先融入发展主轴,在打造贯通南北、共享互融的复合发展轴,强化交通连接、资源联动功能的同时,注重文化引领,推动红色文化、海派文化、苏河文化、民族工商业文化、影视戏剧文化等特色文化的南北互融和交流整合,使文化率先融入发展主轴。同时,推动区域文化联动发展,坚持“不求所有、但求所用”,加强与上海文广集团、上海报业集团、世纪出版集团、市文联、市作协、中福会等市级文化单位的沟通与合作,推动市区文化“上下联动”,聚焦苏州河两岸、南京西路两侧、中环两翼等重点区域,形成一批特色鲜明的文化功能区,丰富文化生态体系,深化商旅文展联动,设计推出20条静安特色文化旅游路线,形成“珍珠成串”、“长藤结瓜”的全新格局。
文化的功能要义,归根结底在润泽民生、彰显文明。静安将不断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水平,完善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让全区百姓都享受到优质丰富的公共文化资源。建设“10分钟公共文化圈”,增加更多的基层文化服务点;拓展线上服务,通过网络平台传递各种文化信息;根据百姓实际需求来定制,丰富公共文化产品供给的品种和层次。
同时,充分发挥文化推动发展作用,提高区域软实力。创新运用“互联网+”的思维,将文化与金融、文化与科技、文化与商贸旅游等相结合,联通各类资源和多元市场,形成全面感知、互联互通、文商旅体融合的文化产业生态系统。重点打造南京西路两侧文商旅联动的高端体验带,集聚一批国际演艺、时尚、会展、艺术品等经典项目和著名机构,形成国际大都会文商旅联动带。
文化品牌是最能彰显城区特点的核心品牌。静安将继续深入推进开发陕西北路中国历史文化名街这块牌子,在21处历史保护建筑上做好文章。打造更多在国际上有影响力的、在全国有知名品牌的、市民非常认同的文化品牌活动,要吸引全球的文化投资者、文化建设者、文化创作者,鼓励国际与本土的双向文化交流,让特色文化品牌、文艺作品,以及文化创意产品“走出去”,向世界讲好静安故事,展现静安风貌。
下一步,静安还将打破制度壁垒,广纳英才,大胆面向海内外吸引名家大师、高层次领军人物,逐步形成优秀文化人才的集聚高地。深化与高校、国际剧协、国内知名文化集团的合作交流,充分利用文化机构、文艺平台丰富优势,为青年文化人才加速成长提供积极有利条件。
此次《实施意见》中明确要成立“文化强区”工作领导小组,建立联席会议制度。政府将加大持续有效的资金投入,出台相应管理办法,带动和引导社会资本广泛参与文化建设,实现政府与企业的良性互动,激发企业创新主体活力。不断完善文化开放合作交流机制,使静安文化更加国际化。
“活化”文脉打造博物馆城区
博物馆城区。
这是静安文化强区建设中的闪亮字眼。
1920年毛泽东旧居一楼展厅上海正面临着新一轮城市更新。静安提出了“传承和活化历史文化遗产,保持城市年轮和升级城市功能”的成片保护与发展理念,就是要将城市文化生态的保护与现代科技成果的运用相嫁接、促进城市“有机生长”。而构建静安博物馆群,正是要创造城市文化环境的“场所感”。
构想之一,形成多行业、多类型的博物馆群落。
静安目前有开放的、在建的、计划中的博物馆60多家,范围涉及红色主题纪念馆、非物质文化遗产博物馆、行业博物馆、社区博物馆、学校博物馆和民间博物馆等。静安对其提出了针对性的发展思路。
对于红色纪念馆,布展提升,同时,拟结合东斯文里改造,对中国劳动组合书记部旧址陈列馆加以延伸,在内容上与未来的“东斯文里文化圈”形成互补。
苏州河畔的上海四行仓库抗战纪念馆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博物馆,可以运用当今博物馆高科技与传统展陈手段相结合方式,加以立档、保存和宣传、弘扬,让博物馆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重要基地。
对于静安现有的行业博物馆、民间博物馆、社区博物馆、学校博物馆也将纳入静安“大文化服务圈”。
构想二,赋予历史风貌街区现代功能,点、线、面联动,营造独具特色的主题文化场。
比如,苏州河两岸,要逐步成为以文化为引领,以四行仓库纪念馆等历史纪念地和艺术馆为节点,以苏河湾、蝴蝶湾等滨水生态景观为亮点,以静安雕塑公园等公共文化服务设施为地标,打造文化体验带。
而对于“中国历史文化名街”陕西北路,更多市民游客能走进“历史老屋”,触摸到老上海的生活细节,亲身感受文化的积淀。
对于江宁路,将打造剧院文化深度体验。江宁路坐拥美琪大戏院和艺海剧院两大文化“阵地”,有着不可忽视资源优势。美琪大戏院已经以“静安百老汇剧场”的新面目与市民见面,大量的精品剧、原创剧、实验剧将在此常驻演出。年内,在美琪大戏院旁,中国第一个浸入式剧院也将投入使用,这些都将成为都市年轻白领体验文化气息、感受文化氛围的新地标。
“万能文化空间”落子家门口
九月初,位于彭浦镇翔前小区的居民区基层公共文化服务点正式启用。
成立一个月来,这里先后举办了手工互动、阅读分享、多媒体体验等多场活动,吸引居民无数。
南京西路上迎新健康跑在推进基层文化服务点的过程中,区文化局主动联系了上海阅读派文化交流中心、自然力研究院等社会组织,邀请他们以全新的理念和思想,全程参与场地勘察、理念设计和翔前小区基层公共文化服务点的试点建设。而在居民口中,新的公共文化服务点比起以往更有趣、更丰富、也更有亲和力。
据透露,和翔前一样,静安将探索和鼓励实行社会化管理、市场化运作,每年至少新增10个基层公共文化服务点。
注重均衡均质,完善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这是静安文化强区建设中的要义。
首先,将健全公共文化设施网络体系。坚持“文化为民、文化惠民”,不断提高人均享有区域文化资源的综合水平,全面实现“十分钟公共文化圈”,努力走在上海公共文化服务的前列。用好上海自然博物馆、上海马戏城等资源,切实发挥引领作用。加快建成静安区文化馆、静安区图书馆 (天目路馆)、浸入式剧场等一批标志性的区级公共文化设施。
同时,加大公共文化内容供给。完善政府购买服务机制和公共文化配送机制,鼓励引导民间机构、社会组织积极有序参与,满足群众日益增长、多层多样的文化需求。深化文化与科普、教育、体育的联动互融,固化特色、形成品牌。深入开展流动图书、文艺巡演、市民剧场、公益电影放映等文化惠民活动。推动群众性文艺创作,切实发挥文艺创作的“源头性”作用。鼓励和支持各街镇结合各自实际,组织开展贴近群众、喜闻乐见的社区文化活动,形成“一街一品”特色;结合“美丽家园”、“美丽城区”建设,打造形式多样、各具特色的楼组文化、街景文化。
此外,静安还将创新公共文化服务传播,用好传统媒体,用活新兴媒体,提高文化传播能力,提升文化服务的感召力、亲和力和影响力。创建国家公共文化示范项目“智文化服务平台”,实现全区文化资源统筹上线,为市民提供文化导览、场地预定、在线阅读、艺术辅导、活动预约等一站式数字文化服务。
下一步,静安将成立“文化强区”工作领导小组,建立联席会议制度,把文化建设和文化改革发展成效纳入全区目标绩效考核体系。同时,制订出台促进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政策,整合用好现有各类文化资金,鼓励引导社会资金和社会组织参与静安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形成集聚效应。
以新意擦亮国际影视和戏剧品牌
11月,静安戏剧谷又将迎来一场艺术盛宴———从莎翁到贝克特,从汤显祖到老舍,从经典到当代。本届现代戏剧谷开幕大戏“咔哧咔哧山”,就是一部由中日演员共同创作并主演的佳作。
创办于2009年的现代戏剧谷,是静安,也是上海的文化品牌。每一届都兼顾着原创精神和国际视野。它也成了静安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的一种投射和关照,透过戏剧,这里不停上演着文化的融合、生命的融合。
静安爵士节未来,戏剧谷将承载着融合的特质向区域发散更广的文化能量。静安将深化“静安戏剧”品牌建设,加强与上海戏剧学院、SMG等深度合作,打造本土优秀戏剧项目;拓展“现代戏剧谷”的内涵和影响力,将江宁路文化街打造成为以戏剧为主要元素,集演艺、休闲、艺术品、时尚于一体的国际文化体验高地和国际戏剧中心。整合美琪大戏院、大宁剧院、艺海剧院、尚演谷等演出场所资源,组建互荣共赢、协同发展的“剧院联盟”,引导国内外优秀剧目在静安区域内集中展演展示,营造活力迸发、丰富多彩的戏剧文化生态和文化氛围。
与此同时,苏州河以北的环上大国际影视园区也正积极申报全国版权示范园区,整合市区力量、持续推进环上大影视园区建设,打造国际影视产业基地,尽快出台相关扶持政策,吸引全球影视资源在园区“扎根扎堆、开花结果”。依托上海大学、温哥华电影学院,完善影视产业服务体系,做强区域影视文化特色,打造产学研融合的世界级影视基地。加强与上海国际电影节、国际电视节等重点项目的联动,举办“微电影节”等亲民活动,拓宽各类节庆品牌内涵。
当一个个文化项目金字招牌被擦亮,静安还强调推进文化的跨界融合发展。
比如,推动文化与金融、科技、商贸旅游等联动发展,逐年提高文化产业对区域发展的贡献度和文化促进其他产业发展的融合度。同时,结合城市更新,大力培育文化创意新主体、新业态、新载体、新空间,形成一批产业园区、新型社区、活力商区、旅游景区相结合的新型文化体验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