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足迹]于拓:坚持,做不变的自己[图]

04.04.2015  16:55

自画像 于拓 电子信息与电气工程学院 电子工程系 2015届毕业生

在交大的6年时光转瞬即逝,回过神来,又一次到了毕业的时节。从本科到研究生,交大对我有了太多的影响,而我在交大也学到了太多的道理。在这里我想写下只言片语,回顾自己在交大的经历和感悟,在临别时与学弟学妹们分享、共勉。 

懂得坚持的“愚者

学习是一种态度,是一种习惯。我并不是一个聪明的人,初四以前、高三以前,我从未拿到过班里或年级里的第一名。但是,我懂得坚持,懂得以不断地重复和练习来弥补与聪明人的差距。不会做的题目一定要搞懂,做错的题目决不能再次犯错,我始终这样坚持着。当别人的成绩一路高低起伏时,我始终保持着稳定的发挥。最终,我往往能够在最后的学年里拿到最好的成绩。  

我从来不会因为应试的需求而偏科,即使这在别人的眼里看来是“愚蠢”的。在高中时,由于理科班的分科中“物理”和“化学”的高考方向是分开的,因此选择物理专科的我是没有必要把化学学好的。但是本着对这门课的兴趣,我坚持着对这门课的学习,并在分班考试中拿到了全年级化学课的最高分,超过了所有化学专科学生的分数。也许在他人看来我是在做无用功,但是这是我始终认为,求学之人应该坚持把握好所有获取新知的机会,不应该被应试体系所束缚。  

所以,我在学习上是一名愚者,但是正是这种“”,使我能够恒久不变地坚持到最后。  

我的大学

第一次听说上海交通大学这所学校时,我还在上小学。我的数学老师在讲台上骄傲的对我们说,她的儿子考上了上海交通大学。从那时起,我就对交大有了种莫名的憧憬。上高中时,我和同学们一起参加了上海交大的自主招生考试和面试,并最终获得了预录取资格。在我十八岁生日的当天,我收到了上海交通大学的预录取通知书。终于,我获得了进入这所名校的机会。  

交大人严谨治学的氛围在我入学后的第一时间便感染了我。在入学的第一天,我就在图书馆和自习室里见到了学习的人群;每天早上八点前,图书馆的门口便站满了等待开馆的学生;教室里、走廊上,随处可以看见讨论问题的老师和同学。从他们身上,我看到了不懈追求的精神,看到了“坚持治学”在大学生应有的表现。我深深地被这种气氛所折服。我始终珍惜着这种可以潜心学习的环境,于是在大四毕业时,选择了留在交大继续攻读学业。可以说,交大为我能够坚持自己的求学之路,提供了最重要的条件。  

不管别人如何做,自己不要变就可以了。”这是大学入学时,我的高中物理老师嘱托我的一句话,就是这句话,指导我走过了本科四年的漫长路程。  

在大学中,我们面临着形形色色的选择,可以去做学生活动,可以去参加社会组织,可以在酒吧挥霍,可以在网吧游戏——然而我,选择做原来的自己,选择坚持求学的道路。四年来,我始终以教室为家,在没有课的日子里,早晨七八点到教室自习,直到晚上十二点回到宿舍,风雨无阻,已是家常。到了冬天,临近期末考试时,有空调的自习室被蜂拥而至的人潮所占领,找不到位置的我只能在普通教室里学习。回到宿舍时我才发现,自己的耳朵早已生了冻疮。然而即使这般努力,四年来我从来没有因为学习而通宵。身边的同学往往成群结队地去空调房通宵复习,但这时候的我,仍然保持着正常的作息时间。因为我相信,平时的积累,远胜过临时的突击。  

虽然本科的四年里我在学习上从未获得第一,但因为我始终的坚持和稳定的发挥,最后的综合成绩排名里,我拿到了普通班系第一名的成绩。这四年里,我获得了三次校三好学生的荣誉称号,获得了三次国家奖学金,获得了三次优秀奖学金,毕业论文被评选为上海交大优异毕业论文。  

自己不要变就可以了”,我感谢着老师的寄语,始终坚持着自己的求学之路。  

科研之路上的坚持

有人说过,如果把人类的知识总和看作一个圆,那么学习的过程就是一个人从圆心到达圆上的过程。但是,这样还是不够的,只有能够创造新的知识,才能够增大圆的半径、扩大圆的面积。所以,对于立志求学的人,学术研究才是真正体现自身价值的唯一途径。  

完成了本科四年的学习后,我选择了继续科研的道路。知识之海茫茫无边,科研创新谈何容易,是导师的指导、学长的帮助,使我在科研的道路上始终保持着前进的动力。在研究生的第一年,我参加了多个科研项目,从中学习和汲取学术知识和科研经验,并摸索着寻找自己的研究方向。长久的坚持与努力换来了一定的回报,我参加了多篇文章的投稿,并终于以第一作者的身份发表了自己的学术论文。但是我知道,这只是微不足道的一小步,还有无穷的知识等待我去钻研,还有更多的领域等着我去涉足,还有更多的工作等着我去完成。  

转型与进步

在科研的道路上,我也遇到过严峻的考验。在最初加入实验室时,我的研究方向是大规模网络分析,对理论研究的要求很高。即便这是很难的方向,我仍然通过努力,发表了自己的第一篇文章。然而一年过后,根据自己的兴趣与实验室战略的需要,我需要重新转换自己的方向,从理论研究转换到系统设计和实现。最初,我也感到迷茫:已经进行了一年的研究,就要这么放弃吗?转型的最初是痛苦的,需要重新学习新的编程知识,需要了解新的研究领域。一些理论研究的习惯很难改变,从而成了系统开发进程中的障碍。  

最终,我适应了这种改变。我认识到,科研的道路上,一个成功的研究者的习惯是不可能一直不变的。时代和科技一直在进步,研究的环境和方向也一直在改变。因此,为了跟上进步的步伐,研究者必须能够主动去适应这种改变。人的本性是坚守自己的习惯的,但只有能够克服这种禁锢,完成转型,研究者才能一直处于时代的前沿。  

众人拾柴火焰高

读本科时,我一直都是求学路上的独行侠。每天早晨自己一个人先去教室,每天晚上回到宿舍时,室友都已经休息。我曾经一度认为科研的道路也是自己一个人也能完成的。然而当我真正进入实验室、开始踏上科研之路时,才发现个人的智慧是无法与群众的力量相比拟的。在研究问题时,往往自己一个人想不通的问题,在讨论之下就会迎刃而解;往往自己一个人写不完的代码,在分工之下就能快速完成。我渐渐地认识到了学会如何凝聚众人的力量,也是科研道路上必须钻研的学问。  

在研一的时候,为了投稿文章,导师让我领导了一个由四位同学组成的研究小组。我们经常开会讨论,研究问题的解决方法。渐渐地,更多的同学加入了进来。时至今日,当初的研究小组已经发展壮大称为拥有26名同学的研究组,研究领域涉及传感器网络、MIMO、室内定位、智能机器人、智能交通等等,我自己也正担任着该组组长。作为组长,在工作期间我需要进行人力分配、项目管理、开发指导等工作。虽然十分辛苦,我却渐渐掌握了带领一个研究组进行科研的方法,理解到了“众人拾柴火焰高”的道理:一个研究组,只有能够有效地安排和指导,才能够发挥事半功倍的效果。  

科研之路,刚刚开始

一年前的此时,我也正在写着同样主题的文章。当时我写到,“我的科研之路,现在才刚刚开始。”时隔一年,虽然在学术上取得了进步,然而我更加意识到了科学领域边界的宽广。新的一年来,我前进的动力仍未消退。诚然,我参加了多个会议的投稿却屡屡受挫,我始终坚持着自己上下求索的信念。我知道,细微的成功无法成为评价一个求学之人依据,学海之中还有无穷的知识需要去钻研,还有更多的领域需要去涉足,还有更多的工作需要去完成。引用自己当初说过的话吧,希望这能够为学弟学妹们带来勉励:  

唯有坚持做不变的自己,才能继续前进。我的科研之路,现在才刚刚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