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人如何成才——习大大为你指点迷津
编者按 :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共青团和青年工作,多次发表讲话,对当代中国青年寄予了殷切期望,为共青团和青年工作指明方向。
中青报从2014年10月10日起开设“践行核心价值观 倡导青年好活法”专栏,中青在线网站同时开辟“解读习近平青年工作系列论述”网络专题,通过系统梳理和精心提炼,助你更深入领会论述精髓。
今日上线的第二篇解读,主题是“青年人如何成才——习大大为你指点迷津”。习总书记与青年交流时说,“现在,青春是用来奋斗的;将来,青春是用来回忆的”,“无数人生成功的事实表明,青年时代,选择吃苦也就选择了收获,选择奉献也就选择了高尚”。解读文章引用了4位优秀青年的事例,来印证总书记所阐释的道理。
青年朋友们,人的一生只有一次青春。现在,青春是用来奋斗的;将来,青春是用来回忆的。人生之路,有坦途也有陡坡,有平川也有险滩,有直道也有弯路。
青年面临的选择很多,关键是要以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来指导自己的选择。
无数人生成功的事实表明,青年时代,选择吃苦也就选择了收获,选择奉献也就选择了高尚。
青年时期多经历一点摔打、挫折、考验,有利于走好一生的路。
要历练宠辱不惊的心理素质,坚定百折不挠的进取意志,保持乐观向上的精神状态,变挫折为动力,用从挫折中吸取的教训启迪人生,使人生获得升华和超越。
总之,只有进行了激情奋斗的青春,只有进行了顽强拼搏的青春,只有为人民作出了奉献的青春,才会留下充实、温暖、持久、无悔的青春回忆。
姜晓丹 (北京慧点科技开发有限公司董事长):回首往事,姜晓丹感触颇深:“每个年轻人心中都有梦想,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些人的梦想会变得黯然失色。不过只要坚持不懈,长久保持对梦想的执著和坚持,那么,它终究会实现。”
陈山枝 (大唐电信集团党组成员、副总裁、总工程师):在学习和钻研的过程中,年轻人要珍惜每一次机会,做好眼前每一件事,然后才能更好地提升自己。
@长三郎:和平、合作、发展永远是世界的主流、时代的潮流!支持总书记!
@中华文化研究:只有思想强才可能实现青年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是正道。
@林欣章:青年们将来不要成为你现在所讨厌的人,做官就做个清廉的官,经商就做个有道德的商人……未来的中国,取决于我们这些青年。
@小强在线:每条都做到,又都在努力做。
@燕喃轩:确定什么理想是关键,空说理想是和稀泥。
@道明轩:要练就过硬本领,把学习作为首要任务。
【点击查看专题】
【经典案例】
标题:人生在挫折中升华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记者 崔玉娟
对于湖北女孩邰丽华来说,跳舞不只是一个梦想,更是一种信仰。邰丽华两岁就因高烧注射链霉素失去了听力。在那个无声的世界里,她却被老师脚踏木地板产生的震动深深吸引,从此爱上了舞蹈。她开始穿着白色球鞋去上律动课。
她会“蒙混”过父母布置的发声练习,却从来不在跳舞上偷懒。虽然听不到音乐的旋律,邰丽华却一直在努力,只为跳出“不苍白、有灵魂”的舞蹈。为了演绎《雀之灵》,邰丽华花了两三个月的时间练习,“直到把每个节拍融入到血液里。”
1992年,15岁的邰丽华第一次随中国残疾人艺术团出访欧洲四国。2005年春节联欢晚会让邰丽华领衔演绎的《千手观音》红遍大江南北。邰丽华说:“舞蹈是我生命的一种依靠,也是体现我生命意义的奇迹。”
邰丽华坚持“用快乐感恩的心去面对人生的不圆满”,打工青年李哲亚则坚信,“只要有努力拼搏的精神,梦想就能在自己手中实现”。
邰丽华
李哲亚读初一时辍学,憧憬着去大城市打拼。2004年,他来到北京,第一份工作是在首都机场附近的一个餐厅做传菜员。2006年,因为喜欢“水木年华”,李哲亚到清华大学餐厅工作,此后两年他结婚、生子,生活的压力激励他去应聘工资更高的清华楼长。
然而,一个“大专学历”的要求就把他挡在了门外。一个老师给他支招儿:可以选择成人高考。李哲亚开始找学生帮他补课,又拉了一帮工友成立了补习班。最多的时候这个补习班有200多个学员。
2009年李哲亚考上北京师范大学计算机专业。而后,因为工作踏实、勤奋好学,他被一家网络教育公司聘为副总,完成了从民工到企业高管的蜕变。他现在的梦想是“让更多的人改变命运”,于是,辞职“为外来务工人员办补习班”。2012年7月,这个班有19个人考上了大学。
李哲亚在北京逆袭成功,张峡却从北京义无反顾地奔向西藏。
2003年,正在中国传媒大学读书的张峡放弃继续深造和留京工作的机会,报名参加西部计划,前往西藏开始为期两年的志愿服务。
初到高原,张峡被分配在西藏自治区太阳能研究示范中心。面对和自己所学的多媒体专业完全不对口的工作,张峡刻苦学习,很快熟悉了各项业务,能够独立撰写项目报告书,完成项目申报。
2003年12月初,科技部为西藏联系了一个100万欧元的援助项目,要求在一个月内上报可行性研究报告。接到任务后,张峡两天两夜没合眼,及时上交了报告提纲。接下来,她又忙着下乡调研。林芝、那曲……汽车在蜿蜒的川藏线上颠簸,每当被高原反应折磨得筋疲力尽时,张峡就会在心里默念:“只要这笔资金在西藏发挥作用,这点儿苦又算得了什么!”
由于工作需要,张峡曾在一个月内三进海拔4700多米的纳木错,翻越海拔5000多米的那根拉山口。两年服务期结束,张峡回到母校继续深造。毕业前夕,张峡决定二次进藏,作为引进人才来到西藏电视台工作。这朵“志愿者之花”在西藏盛开。
张峡执着于自己的青春梦想,陈晨同样“选择自己喜欢的,坚持自己选择的”。
2007年,陈晨进入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户外运动专业,她说:“我喜欢山里很纯净的日子,喜欢大家在一起的感觉。训练虽然很苦,但是很开心。”
2008年,陈晨跟随登山队挑战世界第六高峰卓奥友峰。虽然做了充分的准备,但因为没有经验,陈晨并未被允许登顶。2011年,陈晨以优异的成绩被保送本校体育专业硕士研究生。同年8月,她完成了人生中首次雪山登顶,成功登上海拔6178米的玉珠峰,她正式成为“珠峰队”队员。2012年3月,登山队正式进藏,陈晨因身体不适连打了6天点滴。真正开始登山时,陈晨“走着走着感觉挺好”,最终顺利登上珠穆朗玛峰顶,成为中国第一位登顶珠峰的在校女大学生。
登山运动存在一定危险性,陈晨也曾经历“惊情时刻”。从珠峰顶下撤时,她背对营地慢慢下滑,不小心踩到一块石头。“当时脚下一滑,幸好同伴把我抓回来,小命差点没了。”后来陈晨才知道,这一次所有登山人员中有十多人遇难。
陈晨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把登山精神传承下去,“学会在恶劣的环境下、呼吸困难的时候一步步坚持往上走。”
PC版二维码
手机版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