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满怀信心面向未来的中国” 诺奖得主阿列克谢耶维奇做客上海书展
(解放日报记者 诸葛漪)
昨天一早在思南文学沙龙门口,读者为白俄罗斯作家、2015诺贝尔文学奖得主S.A.阿列克谢耶维奇排起长队。作为上海书展国际文学周重量级嘉宾,阿列克谢耶维奇全情投入,与读者分享近作《二手时间》写作感受。
“家中有个材料仓库”
《二手时间》由阿列克谢耶维奇历时二十年采访完成,聚焦1991年到2012年俄罗斯普通人生活。“我写的是小人物,通过他们反映俄罗斯发生了什么?”记者出身的阿列克谢耶维奇,擅长通过与事件亲历者访谈的方式写作纪实文学,她的书中没有中心人物,也无主观的心理分析,单纯通过访谈表现人们对战争、灾难、生活最原始的感受和看法。第二次世界大战、切尔诺贝利核电站爆炸等重大事件均在她的作品中得到呈现。阿列克谢耶维奇以其具有强烈纪实性的作品,成为以“非虚构”为潮流的世界文坛的标志性人物。
谈及《二手时间》普通人故事如何在保证真实性的同时,又如此富有戏剧性,夺人眼球?阿列克谢耶维奇透露,家中有个材料仓库,“我喜欢录音记录对话,而非仅仅靠手与笔记录。听录音,我能从采访时看似不重要的细节中发现非常重要的内容。”每个采访对象,阿列克谢耶维奇会与之交谈三四个小时甚至整天,“我采访每一个可以找到的人,找到能感动的人,匆匆人流中有思考的人。面对数千采访者,我要选择,然后慢慢感受到写作线索。”
成为上海书展“荣誉嘉宾”
阿列克谢耶维奇从小深受俄罗斯文学影响,托尔斯泰、契诃夫都影响着她的世界观。所有作家中,她最为推崇陀思妥耶夫斯基,“在陀思妥耶夫斯基作品中,角色发展无法猜测。他说过,用真理治疗每个人,让大家自己说话,出现世界图景。我的文字同样不是一个人写成的,而是数百人写成的。”
《二手时间》 译者吕宁思在三十年前曾翻译阿列克谢耶维奇的作品,他总结阿列克谢耶维奇的创作手法的两个特点:一是纪实文学;二是复调式风格。“复调”正是陀思妥耶夫斯基作品广为人知的特色之一。诺贝尔奖委员会对阿列克谢耶维奇的颁奖词称:“她以复调式写作,为我们时代的苦难和勇气树立了丰碑。”这既肯定了她在文学手法上的创新,也赞扬了她作品内容的历史价值。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评论家陈晓明表示,阿列克谢耶维奇理想信念、对民族命运的关怀,让人敬佩。
阿列克谢耶维奇曾于1989年随苏联作家代表团来中国访问,在《二手时间》中文版的出版过程中,阿列克谢耶维奇也曾向编辑表达过希望再回到中国看看的想法。时隔近三十年再次来到中国,她说自己看到了一个满怀信心、面向未来的中国。
昨天活动现场,上海市新闻出版局局长徐炯代表上海书展主办方,向阿列克谢耶维奇颁发上海书展“荣誉嘉宾”证书。
稿件来源:解放日报 2016年08月2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