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动长江经济带建设 上海创新成果将为全流域共享

24.03.2015  12:39

      去年下半年起,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上海分中心理事长、上海社科院院长王战带队溯江而上,深入调研了长江经济带建设与发展,并于今年初出版了他主编的《长江经济带与中国“一带一路”发展战略研究》。日前,该书执行主编、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上海分中心秘书长、上海社科院部门经济研究所副所长郁鸿胜,向本报记者解读了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的核心研究成果。

  他认为,参与和服务长江经济带建设,既是上海一项重大历史使命,又是上海未来发展的战略机遇。

  中国打出的又一张“王牌

  郁鸿胜分析,就国际发展态势而言,长江经济带建设是中国作为新兴经济体走向世界经济舞台中心的“王牌”之一,对支撑大国崛起和保持大国活力意义重大;就国内而言,在进入“新常态”和“三驾马车”拉动经济的支撑力趋减情况下,长江经济带建设的投资潜力不容小觑,尤其是包括水域、航空、公路、铁路等在内的立体交通体系基础设施建设,实现互联互通后的长江经济带,有望爆发出强大发展后劲;就区域而言,在联系东、中、西发展的重要大通道上实行全面系统的创新改革,对全国可持续发展将起到重大示范效应。

  航运中心需整个流域联动

  据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上海分中心的调研分析,长江经济带上、中、下游各有特点。上游主要解决生态及航运、电力一体化问题。长江上游有25级堤坝,尤其三峡,年蓄水量相当于整条黄河一年的用水总量。蓄水多,加上长江调水至黄河,致中下游水源减少和下游海水倒灌。此外,长江流域40万家化工厂的排污问题堪忧。因此,应十分重视长江上游生态次生灾害重大隐患及环保问题,将建设可持续的长江经济带提到战略高度;对于中游“黄金水道”,主要解决航运物流体系建设。长江中游沿岸城市的航运功能定位及航运标准的统一,是长江创造“黄金效益”的关键;长江下游则须解决江海联运问题。上海的国际航运中心建设需要联动长江流域,将国内与国外航运市场的空间建立起来。

  郁鸿胜认为,长江干线航道2838公里,干支流通航里程约7.1万公里,如何有效推动这条“巨龙”建设,关键在于抓住三大城市群建设与合作,即长三角城市群、长江中游城市群和成渝城市群。目前,长三角城市群已进入了制度合作的深度合作阶段,成渝城市群处于要素合作阶段,而中游城市群尚处在布局合作的起步阶段,“但必须强调,有长三角20余年的合作经验,长江经济带其它两大城市群的区域合作不会走老路,必会加速。

  制度创新是重中之重

  上海地处“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的交汇点,能否充分发挥交汇点制度创新的优势,决定了上海能否服务好国家战略并从中发展自身。上海可在三方面着力:第一,在建设上海国际航运中心方面,应从巩固上海枢纽港地位考虑,鼓励上海港口物流企业以市场化方式参与沿江港口的建设运营,并扩大启运港退税政策试点范围等;在加强与沿江地区电子通关衔接、推进贸易便利化方面,上海应进一步打开东南亚、中西亚及欧盟市场,使上海成为我国向东对外开放的桥头堡,形成货物和服务贸易同步、国际和国内市场相互融通的发展格局,成为链接长江流域腹地和国际市场的枢纽节点;在中国企业从上海“走出去”的基地建设方面,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为准备“走出去”的企业提供了一个窗口,减少了我国企业海外投资的审批程序并帮助企业降低了融资成本。因此,上海应在帮助中国企业提高国际贸易领域的市场份额和话语权方面做好服务。

  将中国(上海)自贸试验区的创新制度率先向长江流域转移和推广,发挥改革辐射效应,是上海重中之重。上海要服务好长江经济带,必须加强体制、机制创新。郁鸿胜认为,“但凡真正创新的体制、机制,就一定会超越本地范畴,而这创新下的成果,最终会成为整个长江经济带乃至更大区域的共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