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刀鱼价格较去年翻番 产量低成最主要原因
目前,在上海市场上,2两以上的正宗长江刀鱼已经卖到6000元左右一斤,较去年同期翻了一倍,可谓金贵,而产量奇低显然是最主要的原因。
崇明县团结沙渔港,是上海最大的刀鱼产地。记者25日走访看到,尽管是中午时分,渔港内也停泊着众多捕捞刀鱼的渔船。渔民告诉记者,今年3月入江开捕以来,渔获很不理想,一网上来寥寥数条,大多还是一两左右的“毛刀”,加上近来长江口连日大风吹坏了渔具,也使大家的捕鱼热情不高。
“我的渔船在渔场作业四五天,仅收获8条2两以上的‘大刀’,还不到去年同期的十分之一。在20年前,一条船出去一次,甚至能捕上1000斤!”江苏籍渔民王世平说,到目前为止,整个渔港“捕刀”的总量大约六七百斤,“大刀”估计只有几十斤。
量少自然价升。记者在渔港了解到,这两天从长江口岸捕捞到的江刀以2两个头为价格分水岭,2两以下、1.5两以上的收购价在每斤1200元至1500左右,2两以上的则高达4500元至5000元。因此,市场上卖出6000元以上的高价,并不奇怪。
何况,花高价也未必能吃到新鲜江刀。有渔民透露,现在市场上出售的刀鱼,有些是往年捕捞后冷冻处理的“陈年刀”,有些是冒充长江刀鱼的“海刀”“湖刀”“钱塘江刀”。“‘江刀’红嘴黄背、背部宽厚、肉质丰满,‘海刀’则头大体薄。最重要的是味道和口感的差别,江刀味极鲜美、肉如豆腐,海刀则没有鱼骨绵软的特征,消费者有时难以分辨。”渔民王东升说。
在王东升看来,今年刀鱼稀缺主要与南方天气寒冷有关。“江水温度低,渔汛就来得晚。另外,去年‘大刀’的捕获量非常可观,今年就会以‘小刀’为主。”尽管他坚持渔汛仍有“大小年”之分,今年是“小年”,但他也承认,那个“一网上来一两百斤江刀”的年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
据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淡水渔业研究中心的统计,1973年长江流域沿岸长江刀鱼产量为3750吨,到1983年约为370吨,2002年后其产量不足百吨,2010年为80吨,2011年为12吨。数据已经证明,长江刀鱼数量的减少是不争的事实。
上海海洋大学鱼类研究室主任、中国鱼类学会副理事长唐文乔认为,刀鱼资源的衰减主要还是因为“人”。捕捞强度大、江岸工厂污染及船舶排污、通江湖区改造、长江流域水利设施建设等等因素,都恶化了刀鱼的生存环境,造成种群的衰退。
“我们走访看到,个别贪心渔民还在使用渔政部门所禁止的渔具,有些网网眼极密,从江底拉到江面,大小鱼通吃,一次收网能有上百斤刀鱼,这对刀鱼来说是毁灭性的。”唐文乔说。
前不久,农业部对《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水生野生动物调整方案公开征求意见,刀鱼位列其中。一旦刀鱼被列入名录,捕捞江刀或涉嫌违法。而部分商家对今年是江刀“最后一捕”的恶意炒作,也一定程度上推高了价格。
唐文乔认为,无论刀鱼能否“全面禁捕”,对长江渔业的生态保护都应放在更重要的位置。要降低捕捞强度,科学、严格管控捕捞空间,从严整治非法捕捞,给洄游鱼类留出通道。同时要依法惩处江岸各类排污行为,加强滩涂、湿地保护,落实生态责任,优化鱼类生存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