沪长期失业青年下降26% 努力解开“2030之困”

04.12.2015  10:23

  懒在家里等工作上门,不如勇敢走出门找工作。

  扶持失业青年积极就业,申城交出了一份不错的“成绩单”。记者昨日从市人社局了解到,本市“启航计划”实施三年以来,全市长期登记失业青年总量降幅达到26.6%。众多过去让父母头疼不已的“宅一族”,在经过职业指导、培训、推荐之后,转变了观念,实现了就业。

  今年,市政府首次将“帮助全市8000名长期失业青年实现就业”列入年度实事项目。而在“十三五”期间,越来越多青年人将找到心仪的岗位。

   努力解开“2030之困

  就业,是民生之本。上海就业的重心,已从“4050”转向为刚出校门不久的“2030”。青年失业之“”,是申城无法避开的难题。早在6年前,上海就注意到,城市登记失业青年的比例逐渐上升。2009年时,上海登记失业人口总数是27.87万人,其中35周岁以下青年登记人数达到了7.36万人;2010年,登记失业人口总数为27.73万人,而35周岁以下青年登记人数达到了8.09万人,2011年登记失业人口总数为27.73万人,35周岁以下青年登记人数达到7.87万人。虽然2011年的总体数字比2010年有所下降,但就比例而言,依然超过2009年,达到近30%的高位。

  宁愿“啃老”,不愿上班,青年人究竟怎么了?

  是岗位不够?数据显示,上海每年新增就业岗位都在60万个左右,而登记失业人口远小于该数字。

  是学历过低?调查发现,在登记失业青年的人群中,大专以上学历的比例正越来越高,甚至出现研究生待业在家的状况。

  解开“2030之困”,上海必须拿出创新举措。

   三年“启航”成效显著

  2012年3月,一项名为“启航计划”的工程正式启动,瞄准失业青年人,帮助他们就业。三年多来,“启航”针对青年的兴趣特点,紧扣就业难症结所在,以“请出家门,引入校门,走进厂门”为工作导向,经过多年摸索和尝试,逐步形成了“五个一”的长效工作机制,即建设一个长期失业青年信息库、建立一支“启航”导师队伍、探索一套适合青年人的职业指导模式、帮助制定落实一份就业计划书、开展一系列专项活动,全方位提升面向青年的就业服务水平。

  岗位怎么适合年轻人?这是政府部门始终在思考的一个问题。上海缺少适合产业发展的合格劳动力,同样缺少适合失业人员要求的岗位。先就业,再择业,通过培训,提高这些青年人的技能,从而适合社会发展的需求,这是上海始终坚持的一个原则。在政府部门看来,技能可以到岗位上慢慢培养,但就业观如果不更改,即便“助推”上岗后也会继续失业。

  数据显示,“启航”计划实施三年多来,本市登记失业青年人数减少了17.5%;长期登记失业青年人数减少了26.6%;长期登记失业青年人数所占比重下降了15.8%。

  在申城各个社区里,越来越多的“宅一族”开始敢于面对社会,走入职业课堂大门,加强培训,转变就业观念,最后走入企业大门,实现稳定就业。

  列入政府年度实事项目

  今年,市政府首次将“帮助全市8000名长期失业青年实现就业”列入年度实事项目,“启航计划”全新升级。上海将实施动态管理和实名制登记,并同步启动对高校毕业生的调查排摸,结合调查的实际情况,将就业难度较大的2015届高校毕业生纳入“启航”计划,实施重点帮扶。

  不仅如此,各区县聚焦青年人就业特点和就业需求,组织开展电子商务、游艺动漫、现代物流等适合青年人的系列专场招聘会。同时,根据他们的特点,以各个社区为基本单位,通过开展小型多样的招聘会等形式,进行岗位推介,开展重点帮扶。

  此外,本市还将大力推广“就业训练工厂”等一批青年感兴趣并已在实践中收到良好成效的就业服务项目,通过构建模拟公司、引导失业青年扮演不同的职业角色开展交流互助等形式,逐步提升失业青年的就业能力。同时,鼓励一部分具备一定专业技能但学历偏低的长期失业青年参加“双证融通”培训,并在培训见习过程中落实专人进行跟踪指导和岗位推荐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