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三角经济要素流动开启同城化 得益最多的是人

16.05.2016  14:56

  聚焦城市群新规划

  记者多次听上海铁路局的员工自豪地讲起上座率,苏浙沪皖的高铁上,多是商旅客人。最近又有好消息,本月15日,上海铁路局将增开动车组62对,合肥到上海最快只要2小时,夜间动车也将适时开行;随着本月宁启铁路复线的开通,合肥到扬州、泰州、南通都将通上动车。在安徽和苏北,更多高铁线路正交织成网。不仅是高铁,在高速公路和江海河航道上,长三角的互联互通正加速,经济要素迅猛流动,得益最多的还是人。

  交通一体化催动“跨省上班族

  要知道,上海已是“跨省上班族最多的城市”之一。长三角密布的高铁网络,让跨省上班成为可能,也大大降低了商务和旅行的成本。上海社科院城市与人口发展研究所所长、国家发改委长三角区域规划综合组成员郁鸿胜告诉记者,长三角正创造联动发展的新模式,其中关键,便在于交通一体化带来的同城化效应。

  从嘉善到上海,杨成(化名)来回上下班已经7年,最初的日子,他记忆犹新——高铁没通,早上5时半,天才蒙蒙亮,有时干脆黑灯瞎火,他就出门赶去上海的大巴,6时半发车,必须要坐上,上车就睡,但凡有加班,他就只能住在上海亲戚家里,有时候干脆周一去上海,周五回嘉善。现在方便了,从嘉善南站到上海虹桥站,大约20分钟,刚坐稳就到了,加上坐地铁和等车的时间,单程1个多小时。他细细算过账,每天地铁加高铁,往返67元,每月22个工作日,1474元,和在上海租房的成本相比,经济实惠,而且不算累。

  上海通往昆山花桥的地铁又是一例。林奇(化名)每天往返昆山与上海上班,车子可以从昆山直接开到安亭地铁站,坐地铁去上班,油费加地铁,每天26元到28元。而在花桥地铁站周围的居民区里,多少年轻人每天跨省通勤,还有多少上海老人跨省养老,若不刻意说“跨省”,感觉不到,电话区号、手机漫游、医疗保险和教育,这个省界上的小镇,已和上海不分你我。同样,在嘉善、平湖、吴江,乃至跨过长江的启东、海门,在交通的带动下,都在全方位接轨上海。

  各“都市圈”在联通中分工

  在郁鸿胜看来,长三角的互联互通,已不仅仅体现在高速公路、高铁、大桥这样的基础设施上,在共同的文化认同中,江河密布的长三角可能还会成为“水乡长三角”。就比如嘉兴港,明明在上海港和宁波-舟山港之间,本是一个规模不大的港口,近些年却能主动与上海、宁波港联盟,迅猛发展,嘉兴港给自己的定位是“配角”,而且,它的优势在于“海河联运”,通过长三角密布的内河码头,把海运的货物转运到杭嘉湖绍乃至上海、苏州。嘉兴港在长三角港口群中,是精确定位的典型。舟山江海联运服务中心也是一例,它要做好江海联运,但依旧把自己放在长三角打造世界级港口群的大背景中去,舟山群岛新区发展研究院院长李湛告诉记者,舟山要做江海联运服务,还是要借助上海国际航运中心的力量,在金融、人才培训和技术等方面密切合作。

  港口合作能反映整个长三角城市群在互联互通中的细致分工。目前,南京、杭州、合肥、宁波等地都已经形成了各有特色的“都市圈”,实现同城化发展,而各都市圈又在整个长三角城市群中发挥优势,细致分工,比如杭州正努力借助互联网产业的优势,打造区别于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的互联网金融中心;又比如宁波,则更着重于利用外贸优势,进一步加强海港枢纽建设,打造宁波-华东地区集装箱海铁联运的“黄金通道”,和上海国际航运中心紧密合作。再说“合肥都市圈”,即将与上海高铁2小时联通后,联动会更多,最明显的互补是它有上海和苏锡常地区最稀缺的土地资源。

  高铁交织,航道纵横,公路密布,长三角综合交通体系中,得益最多的还是本区域中的人。

  来源:解放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