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三角携手治霾 大气污染防治协作起步一年显成效
东方网12月1日消息:同呼吸、共命运。为了创造同一片蓝天,长三角正在携手努力。记者近日获悉,长三角大气污染防治协作机制从年初启动以来,联防联控网络初步建立,大量污染源正快速退出,深层次合作机制展露雏形。
今天,长三角区域大气污染防治协作小组将在沪举行第二次工作会议。虽然权威的年度空气质量数据尚未发布,但联防联控成效已在一定程度上显现:苏浙公众已注意到,南京青奥会与乌镇世界互联网大会期间的空气质量得到了有效保障;在上海,入秋后虽进入雾霾高发季,但多数日子里空气质量保持良好,未出现持续两天以上的污染。
污染源头管控有力推进
治理大气污染不同于其他工作,各省市“单打独斗”,效果往往不佳。作为我国经济最发达、产业最集聚、人口最稠密的地区,长三角针对区域内的实际情况,协调确立了年度重点污染源头的治理任务,目前落实情况良好。
据环保部门介绍,上海、江苏、浙江燃煤电厂的脱硫、脱硝、高效除尘治理,今年可实现全覆盖;安徽省内燃煤电厂的脱硫、脱硝工程,年底也将全部完成。对于锅炉和炉窑,三省一市正携手建设煤炭禁燃区,今年1到10月共实施7800多台燃煤锅炉和炉窑的清洁能源替代。机动车是大气污染物的重要排放源,前十个月,三省一市共淘汰黄标车和老旧车辆83万辆,年内可达100万辆以上。此外,在工业污染防治、产业结构调整、秸秆禁烧和综合利用等方面,长三角也步调一致,治理成效明显。据遥感监测统计,在今年的重点防控时段,长三角秸秆火点总数同比下降八成。
科技支撑体系逐渐成型
在长三角携手治污的启动年,由上海牵头、多地参与的长三角大气污染科研平台正逐步展露雏形并发挥作用。
该平台主要由“长三角区域空气质量预测预报体系”,以及两个国家重点科研项目组成。“长三角预测预报体系”相关负责人、上海市环境监测中心首席预报员段玉森告诉记者,预报体系将汇集苏浙沪皖大量大气监测点的实时数据,一期工程有望在年内建成。其研判重点不是局限于一城一池,而是追踪、分析长三角区域内大块污染气团。在今年的南京青奥会期间,该体系发布专报20多份,为科学决策保障青奥会环境空气质量发挥了重要作用。下一步,它即将对外发布区域空气质量预报,并发展成长三角的大气数据共享中心、研判中心和会商中心。
长三角正重点攻关的两项国家级大气课题,分别是“区域大气污染源解析”和“大气治理改善关键措施”。领衔研究的上海市环境科学研究院大气所所长李莉表示,5月出台的长三角“清洁空气行动计划实施细则”就采用了课题的部分成果,随着“污染家底”的进一步摸清,对污染生成、发展规律的不断揭示,课题组希望为治理政策发布、环保标准修订提供更多支撑。
深层次协作已有蓝图
据长三角区域大气污染防治协作办公室介绍,着眼于进一步控制大气污染,在中央和相关部委的部署、支持下,长三角联手治霾力度还将进一步增强,一些更深层次、更有力度的跨区域协作已经开始或正在酝酿。
今年,长三角对空气重污染应急预案进行了协商,基本完成了预警启动条件和主要应急措施的统一。针对一些中长期治理手段,比如修订排放标准、发布产业调整政策等,长三角也积极研究对接办法。▼下转第五版▲(上接第一版)据透露,区域内有望在重点治理领域逐步形成统一的环保标准模板,兼顾各地经济社会发展阶段的同时,在治理要求上加快实现对接。特别是在研究制定VOC(挥发性有机污染物)的排放标准方面,长三角有望在国内率先突破。
当前,一些更考验跨区域协作的治理手段也已经提上议事日程。例如机动车、船舶等。2015年,黄标车将彻底退出苏浙沪,目前三地正加紧研究联合监管举措,包括车辆信息跨省共享、联合限行、联合执法等。
今后,还将在挖掘机等非道路移动机械和船舶等排放管理上加快研究推进。
长三角协力治霾关键词
【启动】根据中央部署,2014年初,长三角区域大气污染防治协作机制正式启动,参与方包括上海、江苏、浙江、安徽三省一市政府,以及国家环保部、发改委等八部委。
【原则】协作机制的工作原则是:协商统筹、责任共担、信息共享、联防联控。
【任务】今年出台的《长三角区域落实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实施细则》确定了六方面重点任务:1.控制煤炭消费总量,大力发展清洁能源;2.加强产业结构调整,优化空间布局;3.统筹区域交通发展,防治机动车船污染;4.实施综合治理,强化污染协同减排;5.强化政策引逼,加强科技支撑;6.加强组织领导,强化监督考核。
【目标】到2017年,上海、江苏、浙江的PM2.5浓度在2012年基础上下降20%左右;安徽省的PM10浓度比2012年下降10%以上。此后力争再用五年或更长时间逐步消除重污染天气,空气质量全面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