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交大上海高级金融学院钱军谈中国影子银行迅猛发展根源[图]
中国的银行表外业务近年来增势迅猛,那么,以银行理财产品为代表的中国影子银行迅猛发展的原因到底是什么?是否会加剧中国金融体系的风险?银行理财产品的风险究竟该由谁承担?
6月1日,在由上海交通大学上海高级金融学院(高金/SAIF)主办的SAIF Finance Talk(高金·脱口秀)上,高金金融学教授、中国金融研究院副院长钱军分享了其最新学术研究成果,发表了“中国影子银行迅猛发展的背后”主题演讲,详细阐释了中国四万亿经济刺激计划和银行竞争如何导致中国影子银行重要组成部分——银行表外理财产品规模近年来的飙升,力图解开中国影子银行迅猛发展背后所蕴藏的谜题。
钱军首先介绍了该项研究背景指出,银行理财产品的规模,尤其是中小银行的理财产品规模从2011年底开始激增,而中小银行的存款规模(存款/资产)同期出现了下降,并且中小银行发行了更大规模的理财产品,这就引发了两个研究问题,其一是是什么促使银行理财产品从2011年四季度开始极速走高?其二则是存款与理财产品是否相互替代?
为此,钱军与论文合著者针对中国最大的25家商业银行2008年至2014年发行的所有理财产品展开研究。他在分享中指出,四万亿刺激方案引发中国银行理财产品的剧增,事实上四万亿刺激就是以银行新增贷款形式注入实体经济。刺激之后,四大行通过吸引更多的存款来迎合存贷比的要求,而随着本地存款市场竞争加剧,中小银行存款流失而被迫通过发行理财产品来吸储。
研究数据显示,那些越受到表内贷款约束,并在存款市场面临更多来自大行本地分支机构竞争的银行发行理财产品的规模越大。而在监管部门收紧了房地产信贷供应后,银行又运用理财产品将相关贷款从资产负债表中移除。
钱军还指出,理财产品的展期风险对个别银行和整个市场都增添了流动性压力,其表现在新发行理财产品的收益率,发行银行在银行间市场的表现,以及信贷极速紧缩对上市银行股价的不利影响等方面。
对于金融体系的冲击和风险,钱军结合研究提醒,中国理财产品增长与美国货币市场基金,特别是资产支持商业票据的增长和崩盘相似,而影子银行的增长通常植根于政府政策带来的一些(意料之中和意料之外的)扭曲。在他看来,四万亿刺激对中国金融体系和银行来说就是一件意外的冲击。不过,钱军对于央行和其他部门在影子银行发展和监管过程中的改革给予了肯定,他认为,监管部门始终对银行理财产品有比较清晰的认识和监管,但目前银行间市场规模和复杂程度加大,所以需加强不同监管部门之间的协调。
主题分享后,钱军还就“存款上限的开放”、“中美同业监管对比”以及“PPP项目的风险”等热点问题,与到场聆听的30余位媒体记者展开了热烈的互动和交流。
据了解,SAIF Finance Talk是由高金打造的“线上+线下”金融脱口秀,每场活动邀请一位金融学者,以前瞻的视角,剖析金融热点和重大话题,分享学术前沿研究成果。本系列活动由蓝鲸传媒联合举办,依托新媒体渠道发布脱口秀集锦视频,通过主讲人深入浅出、化繁为简、精彩生动的演讲,普及金融知识,启迪金融思维,让金融助推中国经济迈上新高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