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年郑和下西洋有什么收获?船队为何要从太仓起锚?上外师生赴太仓苏州开展大调研
近年来,国家一直在倡导“一带一路”建设,那么其背后的战略深意是什么?古代的“海上丝绸之路”能否在当代再次开通?当年郑和下西洋有什么收获?船队为何要从太仓起锚?今年年初,上海外国语大学丝路战略研究所“丝路笃行”调研组师生一行9人,先后赴江苏太仓、苏州进行田野调查,探寻“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历史渊源与当代发展。
4月13-15日,由上外丝路战略研究所等主办的第二届丝路学·国际论坛(2018·上海)将在上海召开,调研组代表将披露此次田野调查的精髓。
【访古】 太仓才是郑和下西洋的起锚地
1月9-10日,调研组参观、考察了郑和纪念馆、太仓博物馆、苏州大学“一带一路”发展研究院老挝研究中心、苏州博物馆,并与相关专家学者等进行了交流。
之所以将太仓博物馆纳入调研点之一,经过了一番争议。团队成员青年学者王畅透露说,一直以来大家都认为郑和七下西洋的起点是在福建的泉州,但其实太仓才是丝绸之路的起锚地。宝船在南京造好后,船队从太仓浏家港起锚再开到泉州,从泉州港出发下西洋。这才是真正的历史。
调研组下江南的第一站就是郑和纪念馆。馆内工作人员热情接待了他们,告诉他们:“江苏太仓浏河是郑和七下西洋的起锚地。当年出海祭神的天妃宫仍存后殿建筑。今人为纪念600多年前的这一壮举,在郑和公园内重建了郑和纪念馆”。
在得到这一明确答复后,王畅欣喜不已,在她看来,“国家‘一带一路’《愿景与行动》圈定的重点省市中江苏省虽为遗珠,但其实太仓在海上丝绸之路上具有非常重要的历史意义,那里有许多重要的史实。”
整个调研地点,郑和纪念馆给团队成员赵阳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郑和纪念馆和我以前参观的大多数纪念馆不一样,融入了不少多媒体的元素,将历史用动画的形式呈现出来,通过短片讲述了一个完整的故事,更便于年轻人理解。”赵阳告诉记者,实地考察和坐在图书馆翻阅资料,还是有着很大的不同。
接下来的太仓博物馆之行同样收获不菲。当调研组成员风尘仆仆赶到博物馆时,太仓市委宣传部副部长刘菊告诉队员们,当地刚刚结束一场抢救性考古勘探,勘探队员们发掘出的樊村泾元代瓷器仓储遗址恰好是太仓参与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历史见证。
这次走访让青年学者闵捷兴奋不已,“关于海上丝绸之路,很多人关注的是路,但其实丝绸也很重要。郑和下西洋的起锚地为何在太仓?这是因为包括太仓在内的长三角地区,自古以来就是富庶之地。这个地方能给郑和船队提供高附加值的商品及造船技术。当年丝绸最重要的产地来自于长三角地区。因此包括上海在内的长三角如何发挥‘一带一路’桥头堡作用值得深思。”
【思今】 具有竞争力才能成为当代“丝绸之路”的起点
上海外国语大学丝路战略研究所(简称“丝路所”)于2015年9月成立后,立足于教学、科研和智库建设,聚焦全球丝路学转型下的中国丝路学建设,形成了人文、经贸、安全“三路并举”的丝路学研究范式,构建了中东、东南亚、中亚、美欧(含拉美)等四大板块的全球研究视野。
而此次队员们探访的第三站——苏州大学“一带一路”发展研究院老挝研究中心也在海上丝绸之路研究领域有着极高的专业研究地位。
专业VS专业,在苏州大学的会议室里,宾主双方撞出了思想的火花。在丝路所所长马丽蓉看来,“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国家中有一个特殊的国家,就是地处内陆没有出海口的老挝。“一带一路”的“五通”发掘了老挝地理位置的独特性和优越性,将其列入“中国-中南半岛经济走廊”的节点国家。经中、老两国政府批准的中国在海外创建的第一所高等学府——老挝苏州大学,开创了中国高校赴国外办学之先河。这也是“一带一路”民心相通的一个绝佳案例。
马所长说,习近平总书记曾强调,“一带一路”同老挝“变陆锁国为陆联国”战略要对接,有助于加速将老挝内陆国家的劣势转变为地理位置优势。老挝国家主席也表示,“老挝正积极与东盟国家推进实施互联互通的计划,在大湄公河次区域推进一体化建设,促进建立区域经济走廊”。
这样的理论研究得到了老挝研究中心主任钮菊生的高度认同,他表示,老挝的基础设施建设搭上了“中国速度”的快车,可以成为各经济体之间经济联系的枢纽和中国与东盟地区互联互通的重要节点。
这不仅仅是上海与苏州两地学者的交流,同样开启了上海外国语大学和苏州大学共商、共建丝路学,共同构建丝路学术命运共同体的有益探索。
对丝绸之路历史颇有研究的闵捷在走出苏州大学的校门后同样十分感慨。“从当代来看,长三角作为全国范围内最先进的制造业基地和古代有许多相似之处。郑和当年凭什么能下西洋。因为中国在明代初期,已经有世界上最为领先的造船技术,200多艘船组成的浩浩荡荡的船队其船只比近100年后哥伦布发现新大陆的船大得多。哥伦布的小船与郑和的大船相比较,体积只是郑和宝船的零头。”
闵捷分析说,之所以明代初期就有那么高超的造船技术,和唐宋两朝开放的对外政策息息相关。那时中国的罗盘技术特别先进,而同时代造船术最厉害的是阿拉伯人,当时大量的阿拉伯人到了沿海一带,中国人吸取了对方的造船技术,和固有的技术结合起来,才能造出后来的郑和宝船。“值得一提的是,郑和下西洋比哥伦布早了近百年。但郑和船队并没有在下西洋的过程中推行血腥的殖民主义,七下西洋,都是以和平使者的姿态出现。”
在调研过程中,队员们了解到了第一手的鲜活史实。闵捷举例说,郑和去东南亚诸国,没有压榨他们,反而是教当地人如何更好地生活。当船队行至马来西亚时,船员们教当地人如何打井。直到现在马来西亚还有很多“郑和井”,就是为了纪念郑和的突出贡献。
访古是为了更好地思今。闵捷告诉记者,当年郑和之所以选择太仓作为起锚地是因为那里有足够的钱粮。而今年11月即将在上海举办的中国进口博览会将会被打造成中国改革开放的标志。这与上海海纳百川的开放态度,各方面的领先技术不无关系。古今相通,值得深思。
【畅想未来】 深化相关课题研究 调研还将长期持续
此次“丝路笃行”的最后一站,就是探索中华优秀文化的器物写照。为此,调研组一行来到苏州博物馆参观、考察,队员们有幸见识到了北宋真珠舍利宝幢、元七君子图等镇馆之宝。
队员赵阳边走边感慨不虚此行。“丝路学研究,如果缺乏历史研究,就会深度不够。到了实地探访,我们加深了感性认识,从历史的角度出发,了解丝绸之路对过去和现代的双重意义。新的丝绸之路,需要一带一路沿线各国重拾共同的历史记忆。”
丝路所所长马丽蓉提炼出“郑和符号”的说法。她认为,“郑和符号”在深化我国与丝路伊斯兰国家战略合作中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东南亚遍布有关郑和的寺庙、郑和的遗迹与传说、郑和布施的寺碑,如现存于斯里兰卡国立博物馆的《布施锡兰山佛寺碑》,这些“郑和崇拜”早已成为“郑和和平宽容精神的体现和象征”,“表明中国当时已经有世界性的眼光”。中东地区至今保留着鲜明的“郑和文化”,并且对现今中非之间的交往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记者了解到,此次“丝路笃行”是在上海市委书记李强关于在全市掀起“大调研”之风、激活“大创新”的呼吁下成行的,也是丝路所围绕“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主题进行的首次田野调查,据马丽蓉透露,今年丝路所将出炉两本丝绸之路的研究报告,该研究报告在议题上十分创新,围绕如何走出去,如何延伸的主题,未来将针对不同的国家做15个左右的分报告。
据悉,“丝路笃行”课题调研还将长期持续。马所长透露说,丝路所已陆续出炉12个丝路产品,包括丝路学·国际论坛、丝路学·青年论坛、丝路茶坊等。“我们将努力打造‘特需强’的高校智库,不仅关注丝绸之路经济带、聚焦‘中国新疆周边国家与地区研究’的三区12国,还面向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深化对东南亚、欧美与拉美的相关研究。”
初审 / 编校 / 叶盼婷 责任编辑 / 顾忆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