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旦举行纪念邓小平诞辰110周年座谈会 学者感慨颇深
邓小平和苏步青的“十八罗汉”
“邓小平提出的改革开放改变了我们国家的历史进程,也改变了世界,但对我的人生直接影响很大的,应该是邓小平提出尽快恢复高考。我的导师苏步青先生在参加了1977年8月4日的座谈会后,第一件事就是把他的学生们召回。”复旦大学数学学院教授、中科院院士洪家兴先生这样回忆起邓小平对他人生的影响。
洪家兴说,苏步青先生参加1977年8月4日的座谈会时,谈到希望尽快建设科研教学队伍。“苏步青告诉邓小平,在文化大革命期间,他收到六十多个年轻人给他写的信,觉得其中有十几个人是可以作为研究生培养的。当时邓小平就说,那你把他们召回来。苏先生还讲到他的‘十八罗汉’都已经打散了,当时邓小平说,你们把他们找回来吧。”洪家兴说,这次会议上最重要的决定就是恢复高考、恢复研究生招生制度。
当时的洪家兴先生已经毕业离开复旦大学,文革期间,他在工厂当过工人,在码头上当过搬运工,也在五七干校工作了很长时间,“当时我非常苦闷,中央开这个教育座谈会我们根本不知道。后来我有一个同学突然跑来告诉我,学校又可以招研究生了,我才兴奋地重新复习数学。”洪家兴说。
复旦大学首批试点招收研究生,100多个考生中最终录取了15个,洪家兴是其中年龄最大的,恰好达到35岁的上限。“只记得苏先生和我们开座谈会时安慰我们,说他自己还是从40岁开始研究数学的,以前是做体育教师呢。”洪家兴说,现在回头看,邓小平在这次会议上的决定,以及苏步青先生在邓小平的支持下,把人才队伍建设起来,不仅对学校,对整个学术界的影响都很大。而且也在年轻人当中形成了一种尊重科学、尊重知识的氛围。
邓小平和“六分之五”的规定
“在那次座谈会上,还提出了‘六分之五’的规定。”郝柏林院士回忆说。
今年已80岁的郝柏林院士当时作为青年教师代表,是参会者中最年轻的两个人之一,另一位是中国科技大学的一位量子化学家。年龄最大的是时任南开大学校长的化学家杨石先,以及童第周等著名的科学家。
“这次座谈会开了好几个半天,除了一个半天邓小平同志不在,其他时间他都从头坐到尾,几乎从不离开。”郝柏林回忆起开会时的细节。在会议上,那些文革中受到很多冲击的老先生们谈了各自的情况和对人才培养的看法。比如童第周扫了很长时间厕所,他所在的动物研究所的人都知道,如果厕所这几天不干净,那就是童第周生病了,没有来。苏步青先生也讲到了复旦年轻造反派的事情。小平同志当时就说:“斯文扫地,斯文扫地。”
当时很多老先生在会议上提出“要保证六分之五”。所谓“六分之五”,是文革期间大跃进开始后,很多研究队伍都没有时间做研究,不得不花费很多时间在政治运动上。直到1960年,中央出台了“科学研究的14条规定”,提出要保证“六分之五”的研究时间,也就是每星期的六天工作日,要有五天确保大家是从事业务的,但是执行得并不好。在那次会议上,老先生们呼声很高。也正是在那次会议上,邓小平同志提出,一定要坚决保证“六分之五”。
参加会议并非32名学者,而是33名
据郝柏林回忆,当时参会的名单上印了32个人。但是邓小平刚进来坐下就问高等物理学家张文裕来了没。于是有人赶紧去请张文裕。所以和后来一些电视剧中的情节不太一样,其实开会的是33个人。
会议结束时,小平同志让代表们一人拿了一支上面写有“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铅笔走。对于已经80岁的郝柏林院士来说,他参加这次会议感触最深的是小平同志的人格魅力——他作为一个政治家,这么多年几起几落,受过非常多不公正的待遇,但每次复出,从来没有抱怨过,他总是向前看。“中国这么个大国,我们做物理研究,每个系统都有自己的一些时间常数,系统发生时间的变化过渡是由时间常数决定的,中国这样的一个大系统,我们的时间常数很大,急于求成是不行的。”郝柏林说:“敏锐的政治家们会看见问题,一步步去解决问题,解决过程仍然需要水到渠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