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访,邓小平的上海足迹 与胞弟在普庆里秘密重逢
原标题: 重访,邓小平的上海足迹
从黄浦江畔起航,踏上追寻革命真理的道路那一刻起,邓小平的一生便与上海这座城市有着无法割舍的联系。再一次,寻访邓小平在上海的一些足迹,在时光交错中,看到的是一位伟人的坚持、理想与期待。
法兰西码头
黄浦江畔,金陵东路渡口。
载着数百游客的过江船只,是现代的白色小艇,15分钟一班。检票后的乘客们,在甲板上安静地排队等候。待上船,有人选择一楼的船舱倚窗而坐; 有人登高至二楼甲板一览浦江两岸风光,感受上海的节奏。
今天在这里排队上船的游客大概并不知道,1920年9月,在这个当时被称为“法兰西码头”的渡口,有一批赴法勤工俭学的青年学生,也在这里排队等候。16岁的邓小平,就在其中。那时他叫邓希贤,就在几天前,他从四川广安来到上海。上船后,沿着黄浦江顺流而下,在杨树浦码头邓小平乘坐法国轮船“盎特莱蓬”号,就此踏上留学异国、追寻救国之路的航程。那时候的邓希贤恐怕还不知道,自己与上海这座城市,未来还有着数不清的人生交集。
而如今,望向穿行而过的黄浦江轮船,依稀可以想象94年前那艘渐行渐远的船,在那艘船上,一个伟人伟大的梦想,正徐徐展开。
普庆里
行至马当路306弄,“普庆里”三个字依然清晰地高悬于弄堂口。这里曾是革命时期,邓小平与胞弟秘密重逢的地方。
这条建于1925年的里弄,今天还保留着上海老弄堂的面貌:靠墙停放的自行车、倚墙设置的洗衣池、水泥路面、闲适的居民。依然是百姓人家、寻常巷落。从位于淡水路的弄堂后门,左转,马当路306弄57号的门牌便出现眼前,黑色的传统木质大门略显陈旧,上面还用粉笔字写着“回收旧物”等字样。
寻踪而来,可即使住在附近的居民也很少有人知道,邓小平曾经来过这里。
1931年5月2日,邓小平的胞弟邓垦来到上海,为了找被派至上海向中共中央汇报工作的邓小平,他在《时事新报》上刊登寻人启事,两行字:邓希贤兄鉴,弟已来沪,希见报速至法租界萨坡赛路辣裴德路口普庆里五十七号一晤,弟先修启。”那时候国民党特务也常假用这种方法抓人。邓小平派了一些人,化了装,去打听,确定真的是邓垦。那天,邓小平穿着布长袍、戴礼帽、穿西装裤子和皮鞋,前去赴约。他敲了门之后就问:有没有个邓先修?尽管多年不见,但邓垦马上就认出了他。当时人很多,邓小平没多说话,只道:你收拾收拾跟我走,马上跟我走。
同年六七月间,27岁的邓小平离开上海。没想到一走就是18年,再次归来时,他参与指挥了这座城市的解放。
上海宝钢
今天的上海宝钢集团,是中国最大、最现代化的钢铁联合企业。这个在十一届三中全会闭幕第二天就打下第一根桩的企业,被称为“中国改革开放的产物”,曾留下邓小平的殷殷关切。
时任宝钢工程指挥部党委副书记、副指挥的张浩波今年已86岁高龄,回忆起30年前邓小平视察正在建设中的宝钢的场景。张浩波告诉记者,他参与了前期的准备工作,当时有一点要求他记得很清楚,不要列队欢迎,形式简单一点。
1984年2月15日那天一早,宝山地区起了雾,“我们都很担心是否会影响小平同志的行程,好在雾在8点左右慢慢消散了。”
上午9点半,邓小平、王震乘坐的乳白色面包车徐徐驶进牡丹江路上的宝山宾馆。小平同志健步走下车来,即同大家一一握手,很有兴致地说,对宝钢这么大的建设项目,得增加点感性知识,不亲眼看看不行。
当时的汇报会安排在宾馆的北楼,时任冶金部副部长、宝钢工程总指挥黎明重点汇报了一期工程的进展,按照原定进度,一号高炉计划于1985年9月点火,黎明告诉小平同志,对一期工程按时投产很有把握。当汇报到一期工程投产后,高炉一年有几十万吨水渣时,邓小平说:水渣可以搞水泥嘛!现在水泥很紧张。
汇报结束,黎明提出请小平同志题字,他愉快地答应了,稍微思考了一下便写下:“掌握新技术,要善于学习,更要善于创新。”
谈及小平那次视察中,印象最为深刻的一幕,张浩波说:“就是小平同志题词的情景,他思维敏捷,稍稍思索一下,便把宝钢建设的要点写了出来,用简洁明了的几句话指明了方向,这就是领袖的高瞻远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