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南洋追溯中国合唱原点,在交大聆听合唱世纪经典
12月13日晚,“爱乐唱响交大的声音”——高雅艺术进校园讲解音乐会在菁菁堂倾情上演。本次活动由上海交通大学党委宣传部、文明办主办,全场讲解部分由著名作曲家、指挥家萧白主讲,演奏部分由著名指挥家叶韵敏、张沁领衔,上海爱乐合唱团与上海交通大学学生合唱团共同演绎。两个多小时的音乐会高潮迭起、掌声不断,全场座无虚席。
用青春伴着合唱,将人文带到校园
音乐会的开场曲目由上海交大学生合唱团的同学们带来。当合唱这种音乐成为各个群体喜闻乐见的一种艺术形式,青年学生群体无疑是其传播中的最活跃力量。也是正依靠着他们的力量,高雅艺术才能在校园落地生根,发芽开花。
伴随着清澈动人的吟唱,开场曲目台湾民歌《卖汤圆》在音乐会刚刚拉开序幕就用跳动的节奏抓住了每个听众的耳朵。混声无伴奏合唱《听蜀僧弹琴》让听众在悠扬绵长古调中如听万壑松,Jake Runestad的作品《Nyon nyon》犹如跳动的精灵,将听众引入的热情洋溢的音乐世界。
当钢琴、架子鼓与小提琴在瞩目中响起,混声合唱《我期待》用精彩的领唱与完美的和声表达了青年们面对美好的青春昂首阔步不留遗憾的态度。
风格多样的曲目、绝妙的配合与饱满的精神,无一不传达出上海交大学生合唱团团员对于不同艺术风格的成熟把握,以及在艺术上不断精进的决心。
于南洋追溯中国合唱之原点,奏响启蒙期的世纪经典
当年逾八十仍精神矍铄的萧白先生走上舞台,全场观众屏息凝神来倾听他分享的音乐故事。这位白发苍苍的老人有着许多令人肃然起敬的头衔:中国著名作曲家、指挥家,国家一级作曲家,中国合唱协会常务顾问……而在交大学子的注视中,他又像一名平易近人的老师,为大家细细讲述合唱音乐的历史。
“中国现代合唱史到现在有103年,而它发展的原点就在交大。”萧白老师娓娓讲述。人们都知南洋公学在动荡的1896年代巍然建起并开启了中国现代教育的第一章,殊不知两年后,当学堂乐歌的课程在南洋公学开课时,中国音乐教育也这样在交大翻开了第一篇。当从原点追溯中国合唱的第一代经典,会发现它的每一乐章都与交大血肉相关。
中国历史真正意义上的第一部合唱作品《春游》、口耳相传流传最广的《送别》,都是在南洋公学响起惊天动地的第一个音符。沈心工、李叔同与毛月爱等为中国合唱雏形做出卓越贡献的一批人才,也都是从南洋公学迈出他们的第一步。
在30年代,世界著名的哲学家、语言学家,同样也是作曲家的赵元任先生,将新诗的代表人物刘半农的作品《教我如何不想他》谱成一曲;当时在德国留学的青主将艺术歌曲与传统宋词结合,并兼收歌剧宣叙调与宋词朗诵节奏韵律著成的《大江东去》更是推向了中国合唱的一个高潮……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莲天。”在萧白老师的每一段讲述过后,上海爱乐合唱团温暖动人的浅吟低唱都会适时响起,为听众带来身临其境的经典溯源。从轻快明亮的《春游》到耳熟能详的《送别》,从余意不尽的《教我如何不想他》到澎湃超然的《大江东去》,全场观众在萧白老师的带领下探究中国合唱的发展简史,全体交大学子也都为母校在中国合唱史上特殊的地位而自豪。
合唱是震颤心灵的交流,用音乐跨越国界和语言
“合唱是人类和谐美好的一种艺术表现形式,那么多不同的声音有秩序地交融在一起,发出的共振其实是心灵间的交流。”随后,萧白老师将视角放到世界,在整个合唱发展史尤其是欧洲部分中选取代表的片段,引导听众在对比中全面体会合唱的魅力。
《猎人》用充满跃动的旋律让大家体会到歌剧合唱的形象性、人物性和情节性;《菩提树下》用优秀的诗篇、美好的音乐与精致的伴奏展现了艺术歌曲典雅而优美、含蓄又多情的一面;宗教合唱《Ave Maria》则在纯正的拉丁文吟唱中让听众透过它去聆听和理解欧洲的历史和文化。
在原定的压轴曲目、莫扎特安魂弥撒中的片段《眼泪》结束后,所有人都还沉浸在哀伤的沉思中,萧白老师的声音不失幽默的响起:“合唱是给人欢乐、使人和谐的音乐方式,如果以这首哀伤的曲子结尾,那很多观众可能回去会做噩梦哦!”在全场雷鸣般的掌声与齐声的排长击节中,一曲欢快积极的《生活的节奏》在所有人的期待中唱响:
“生活的节奏就是澎湃的节拍,把你的响指打起来,舞跳起来!去感受那生活的节奏,感受那澎湃的节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