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九成市民满意邻里关系

31.05.2016  22:53

远亲不如近邻,邻里关系的和谐程度从一定层面上反映了社会关系的和谐程度。近日,上海市统计局社情民意调查中心通过12340电话调查系统,开展了2016年市民邻里关系调查。调查采用计算机辅助随机抽样,并结合人口结构配比方式选取样本,成功访问了本市951位16周岁及以上的常住居民(以下简称市民)。调查结果显示,市民对目前邻里关系总体感到满意,但也希望居(村)委会进一步发挥作用,增进邻里关系。

一、市民邻里关系的现状

1.市民对隔壁邻居的了解程度

调查显示,表示对隔壁邻居很了解和部分了解的受访市民占比分别为26.8%和28.9%,而43.6%的受访市民表示不甚了解隔壁邻居(见图1)。

图1      受访市民对隔壁邻居了解程度

2.老年市民更乐于跟熟悉的邻居见面打招呼

邻居有熟悉和不熟悉的区别,遇见邻居打招呼的方式也因此有所差异。调查显示,对熟悉的邻居,93.6%的受访市民在遇见时会主动打招呼;对不熟悉的邻居,主动打招呼的比例仅为27.5%。

在对熟悉邻居经常主动打招呼的受访市民中,60岁以上的老年市民占比较高,为25.6%;而在对熟悉邻居不主动打招呼的市民中,20-30岁的青年市民占比较高,为37.7%(见图2)。

图2      受访市民跟熟悉邻居打招呼的年龄分布

3.大部分市民在邻居需要帮助时会伸出援助之手

虽然邻居见面打招呼的方式各有差异,但是助人为乐的优良传统在传承和延续。调查显示,88.6%的受访市民表示在邻居遇到困难时愿意提供帮助。

二、市民对邻里关系的评价

1.88.4%的市民满意目前邻里关系

对目前的邻里关系,市民满意程度总体较高。调查显示,对邻里关系表示满意的受访市民占比高达88.4%。其中,表示很满意的市民占20.1%,比较满意的占68.3%。对邻里关系表示不满意的市民占比为7.8%。

2.文明谦让增进邻里关系

在满意邻里关系的受访市民中,其表示满意的因素,首选是“相互谦让、文明礼貌”,占比37.7%,说明构建和谐邻里关系与市民的文明修养、精神风貌息息相关;其次是“互不干涉、相安无事”、以及“相互招呼、温馨和善”,分别占23.8%和21.5%(见图3)。

图3      受访市民对邻里关系感到满意的主要因素(单选)

3.视同陌路令市民感到不满

在不满意邻里关系的受访市民中,其表示不满意的因素,首选是“互不认识、视同陌路”,占比32.4%,说明邻居之间有交流愿望、却缺乏沟通机遇。其次是“缺乏信任、彼此警惕”和“习惯不同、难以忍受”,分别占20.3%和18.9%(见图4)。

图4      受访市民对邻里关系感到不满的主要因素(单选)

4.市民看重面对面沟通解决矛盾

邻里之间由于种种因素,难免产生误解或矛盾。对此,多数市民展现了直面矛盾的坦诚作风。调查显示,在邻里之间遇到误解或矛盾时,59.2%的受访市民选择主动面对面沟通, 18.1%的市民选择找居委会或者业委会解决,仅有14.8%的市民表示能忍则忍。

三、居(村)委会的作用

1.逾六成市民对居(村)委会有期待

调查显示,61.5%的受访市民希望居(村)委会能进一步发挥作用,增进邻里和谐关系(见图5)。

图5      受访市民对发挥居(村)委会作用的意愿情况

2.组织社区活动是市民最喜欢的方式

调查显示,在居(村)委会在增进邻里和谐关系方面,最得到受访市民青睐的三种工作形式是“组织活动”、“定期访问”和“建网交流”,受欢迎的比重分别为34.6%、23.5%和18.1%(见图6)。

图6      受访市民最喜爱的居(村)委会工作方式

3.市民对义务活动表现出很大热情

居(村)委会组织的义务活动主要包括组织慈善文娱活动、定期访问困难群众和提供劳务义工等。调查显示,84.2%的受访市民表示愿意参加社区义务活动。

从调查收入划分看,在表示愿意参加义务活动的受访市民中,较高收入(人均月收入5001-10000元)受访市民占比最大,达45.6%(见图7)。

图7      愿意参与义务活动受访市民的收入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