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多年过去了 关于孩子走失了这一条有啥新招

13.10.2015  10:19

  文章最初那个火车站的案例,是记者出差时的一次亲历。大概因为自己家里有孩子的缘故,当时我一路观察周围有没有大人不在身边的小朋友,而当寻人广播响起时,我想到最顺利的情况,是孩子要通过自己的努力,穿过嘈杂的人群,找到广播里所说的某号咨询台……这期间只要一个环节出错,寻找之路就将变得曲折。

  越是脑补细节,内心越是不安。但我要赶火车。而显然,旅客们都如我一样,继续着自己的事情。母亲的焦急,孩子的无助,在偌大的火车站候车大厅,并没有引起多少波澜。

  在跟进这个选题的过程中,专家们讲述了城市安全管理的方方面面。这个选题因孩子而起,但采访延伸之处已经离孩子很远,因为在中国,基于应急管理的标准设定、培训教育,并无针对孩子的精确化的细分。

  发达国家的应急管理提倡个体的自助、互助和公助能力。对应到日常生活中,首先需要教育培训提高自助能力,强化互助意识,最后形成公助的氛围。可见,这既对“能力”有要求,也是对“大环境”有要求。

  用这个标准审视我们自己的生活。我们自助能力行不行?无论是在学校阶段,还是踏入社会之后,应急管理的培训演练尚处于起步阶段。

  我们有没有互助的精神?现在的国人特别匆忙,每个人都像有自带加速度般按下了快进键,对于周围发生的事情,热心者越来越少。这一刻,我们事不关己高高挂起;下一刻,当我们身处逆境,必然也只能自求多福。当然,大部分时候,我们会觉得应急管理应该是政府的责任,殊不知个人的自助和群体的互助,更是不容忽略的力量。

  一位“80后”的朋友说,在她小的时候,妈妈曾经告诉她,如果走丢了,最好最快地找到妈妈的办法就是站在原地别动。20多年过去了,我们面对的世界方方面面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但关于孩子走丢了这一条,作为妈妈,除了再教孩子万一走丢了就要认真听广播、努力找家人外,并不能教给孩子更好的新招。

  改变,该从哪里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