踩踏遇难者名单出炉背后:一边是努力,一边是纠结

03.01.2015  11:54

  1月3日消息:外滩踩踏事件,已经过去整整48小时。36名遇难者中,35人的身份已经确认并向社会公布,接受所有人痛楚的追思。

  这背后,是负责此项工作的上海市公安局民警不眠不休的努力。48小时里,他们处于紧张之中,也处于纠结之中。他们尽一切努力精准核实遇难者身份,唯此才能不负遇难者家属的焦急;却也会因为害怕看到尘埃落定后逝者家属的悲痛,而感到心酸和纠结。

  悲恸之中,复杂地保持着“职业的理性”。民警们用自己的专业与坚持,作出对逝者最后的致敬。伴公汀独家首发名单背后的故事,这一切正是在告诉人们,36名遇难者不只是36个姓名、36个代号,而是36条曾经跟我们一样,鲜活而厚重的生命。

   【确认遇难者身份信息过程】

   第1步:前期准备

  对遇难者和重症昏迷人员身着衣物和随身物品拍照登记,装入逐一编号的专用袋,对死者和重症昏迷者进行指纹和DNA样本采集。

   第2步:根据随身物品核查身份

  通过当事人随身的身份证件、手机等物品明确其身份。

   第3步:根据事发现场遗留物、走访伤员寻找

  根据事发现场搜集到的遗留物品,查找可能的线索;因当天多数人为结伴前去,走访伤员搜集失联人员信息。

   第4步:运用信息平台查询身份

  通过110报警、热线电话的失联人员信息,比对遇难者体貌特征和衣着特征等,寻找关联性,通过宾旅馆登记记录等信息平台查找相关人员身份信息。

   第5步:通知家属到医院初步辨别

  通知经比对存在一定可能性的失联人员家属到场,通过遇难者照片进行初步辨认。

   第6步:对遇难者遗体进行辨认

  经初步查实之后,让经照片辨认的家属对遗体进行辨认。

   第7步:二次辨认比对

  除直系亲属确认之外,还会请其他亲友、同事等相关人员进行辨认,以确定身份。

  1月2日晚上,第二批3名在此次外滩踩踏事件中不幸遇难者身份信息得以确认,至此,已有35人身份确认并向社会公布。

  名单出炉的背后,是负责此项工作的上海市公安局民警不眠不休的努力。尽快核实身份信息,是对遇难者最后的尊重。

  据了解,目前相关部门对遇难者及其亲属的DNA确认程序,正在紧锣密鼓地进行中。

   刑事方法明确身份信息

  2014年12月31日上午8时30分,黄浦公安分局刑侦支队重案队指导员赵炜准时上班。他知道这一天要加班,却未曾料到一场突如其来的变故却让他至今未回家。

  外滩踩踏事件发生后,赵炜1日凌晨2时许接到任务:迅速确认事件中遇难者和重症昏迷者的身份信息。这时,整个刑侦支队的民警都被通知立即到单位集中,其中还有一些人刚刚出差回到上海。

  首批来自黄浦公安分局刑侦支队的40余名民警于凌晨时分投入工作。 凌晨2时许,20余位民警被分派到四家收治此次事件中伤亡人员的医院中寻找线索,每家医院至少4名警力。

  因距离事发地点较近,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是最早收治事件伤亡人员的地方。虹口公安分局刑侦支队支队长秦勇接到任务的时间比赵炜更早。1日凌晨1时许,他已经和同事赶到了医院。

  医院收治的28人中,16人死亡,4人重症昏迷,8人轻伤。而 现场只有一名遇难者由同事护送至医院,其他人皆无亲友陪同

  秦勇和同事对遇难者遗体和重症昏迷人员统一编号,对身着衣物和随身物品拍照登记,并配合刑侦总队技术部门对他们进行了指纹和DNA样本采集。

  随后,民警开始清理遇难者和重症昏迷者随身物品。 通过对随身的身份证件、手机等物品清理,秦勇和同事明确了4名遇难者和1名重症昏迷者的身份

  凌晨3时许,事发现场伤亡人员已基本撤离,一批从事刑侦技术的民警赶赴现场,清理遗留物品。衣服、手机、钱包、鞋帽……装了整整三车。离开现场时,天已大亮。等到这些物品清理完毕,已是午后。

   清点出的16部手机、6个包以及多张身份证件,又明确了两名遇难者身份

  随后,民警开始对意识清醒的就医伤者进行走访。赵炜说:“跨年到外滩游玩,通常是亲友家人一起出动,在伤者中很可能找到线索。

   到1日晚上9时30分,四家医院的伤者基本走访完,6名遇难者通过这样的方式得以明确

   海量数据中寻找可能线索

  事发之后,报警求助寻人的电话越来越多。

  赵炜和同事们开始着手从这些110报警电话中寻找线索,根据体貌特征寻找可能与遇难者和重症昏迷者相符的信息。等到天亮后黄浦区公布热线电话,热线电话中的线索也成为民警们分析的信息。

  短短两天,寻找亲友的电话多到赵炜已记不清楚。热线电话开通后,寻找亲友下落的来电此起彼伏,工作人员短短5分钟内就将一张A4纸大小的登记失联人员信息表填满。

  1日中午,36名遇难者的体貌特征记录单已经制成。黄浦公安分局刑侦支队随即安排一组民警,人手一册载有遇难者和重症昏迷者身高、大概年龄、衣着情况等信息的记录单,与数量庞大的求助来电一一对应排查,初步筛选出可能的人选,再逐一回访。

  “我们初步筛选会放得宽一些,只要有可能我们都会追踪。”赵炜向记者举例:“比如有些来电的家长与学生失联,却不知道他们当天的衣着,我们还是会继续追踪。

  与此同时,上海公安的数据信息平台也为确认遇难者身份提供了帮助。秦勇记得,有一名遇难者的身份,就是通过上海公安的宾旅馆入住信息登记,找到与其同行的人,最终确认身份。

   工作越深入,内心越纠结

  对于明确身份的遇难者和重症患者,民警都通知家属到医院进行确认。

  为了维护医院正常的秩序,民警并不会直接让家属接触遇难者与患者,而是通过照片先进行辨别,基本确认后才会让他们进一步接触。一些一线民警告诉记者:“很多赶来的家属不理解,认为我们拦住他们不放他们见亲人。他们的心情我们理解,可还有那么多人要治疗抢救,秩序不能乱。

   即使这最后一道确认工序,依然有不少意外。

  1日下午,一名20出头的遇难者,体貌特征与一条通过热线电话找到的线索极为相似。民警随即通知来电人前来确认。一名中年男子见过遗体后,悲怆地确认正是自己的儿子。谁知两小时后,他又来电称“认错了”,回家后儿子已主动与他联系。

  为了避免这样的错误,公安部门采取了“三层辨认”的模式: 第一步通过照片确定,第二步接触辨认,第三步扩大亲友范围再见确认

  一名女性遇难者,父亲和丈夫前来辨认,丈夫认定其身份,但父亲坚持不肯表态。为最终确定她的身份,民警请来其母亲和阿姨到场,第二次现场辨认,最终确认身份。

  “看着前来辨认的家属脸上的表情,焦急、紧张、慌乱,怕确认。”一些民警告诉记者,这样的纠结同样影响着他们: “我们心里很急,出于对遇难者尊重,想尽快核实出身份。但又非常不忍看到家属确认身份后悲痛的情绪。

  一开始,许多民警还能保持“职业的理性”,但随着工作渐渐展开,心理难免受到影响,甚至刻意回避家属:“看到他们难过,我们很心酸,害怕我们的情绪相互影响。 但唯有尽快、准确核实身份,才是对遇难者与家属的交代。

(名单来源:上海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