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环境稳定向好 可持续性仍待提高
17.12.2014 13:15
本文来源: 统计局
评价指标 | 目标实现程度 单位:% | ||
2011年 | 2012年 | 2013年 | |
总体目标实现程度 | 72 | 77.3 | 78.3 |
生态环境 | 69.7 | 81.5 | 80.2 |
生态保护 | 69.4 | 73.4 | 78 |
生态进步 | 86.3 | 86.4 | 87.5 |
生态效应 | 66.2 | 70.7 | 70.4 |
从27个测评核心指标来看,有8项指标的目标实现程度达到100%,目标实现程度80%-100%的指标有8项,60%-80%的有4项,60%以下的有7项,占全部27项指标的比重分别为29.6%、29.6%、14.8%和26%。
1.生态环境稳定向好:以“小代价”支撑“大经济” 生态环境主要反映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的状况和可利用程度,现设置9项基础指标,包括绿化、水、空气、农田以及生态农业等指标。近年来,金山区坚持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相协调,不断优化生态环境质量,以尽可能小的资源环境代价支撑更大规模的经济活动。2013年金山区生态环境目标实现程度为80.2%,比2011年提高10.5个百分点,在评价体系的四个方面中实现程度提升最快(见表2)。测评结果显示,本区生态环境得到明显改善,林木绿化率持续提升,城市空气质量保持稳定,农业生态建设不断加强,生态环境基础进一步夯实。 2.生态保护任重道远:以“低排放”减轻损害程度 生态保护主要通过对工业企业排污、生活垃圾无害处理等方面治理和控制,以及积极采纳、推广有效措施所取得的实效。共设置7项指标,包括在城市建设中污染治理的投入、控制污染物排放、污水和垃圾的处理程度等指标。近年来,金山区坚持污染预防和环境治理相结合,把经济社会活动对环境损害降低到最小程度。 2013年,金山区生态保护目标实现程度为78%,比2011年提高8.6个百分点(见表3)。在评价体系的四个方面中,本区生态保护目标实现程度起点较低、提升较快,既有压力又有希望。测评结果显示,2013年金山区环境污染防治取得积极进展,主要是环保投入持续增长、主要污染物排放控制力加强、污水处理水平和能力稳步提高,生活垃圾收集无害化处理系统进一步完善,化肥施用强度下降,有效地减轻了农业面源污染。 3.生态进步基本稳定:以“可持续”推动长远发展 生态进步主要反映社会进步使人们对生态环境重要性有更高的认识,共设置5个指标,包括人均公园绿地面积、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率、耕地优良率、公众对环境保护满意度、居民生态文明指数等。近年来,金山区坚持环境保护与长远发展相融合,通过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推动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2013年,金山区生态进步目标实现程度为87.5%,比2011年提高1.1个百分点(见表4)。测评结果显示,我区不断推进生态城区建设,公园绿地的生态服务功能日趋显现,饮用水源地水质、土壤基础地力保持稳定,居民对人与自然可持续发展的认知程度较高。 4.生态效应逐步显现:以“高效益”推动统筹发展 生态效应主要反映在保护自然资源和优化生态环境的前提下,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同民生改善的和谐程度,也是实现城乡统筹的基础。共设置6项指标,包括人均生产总值、城乡居民生活质量指数之比、城乡居民保障水平差异度、万元GDP能耗、R&D经费支出相当于GDP比例等方面的指标。近年来,金山区坚持环境保护和经济社会建设相统筹,寻求最佳的环境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2013年金山区生态效应目标实现程度为70.4%,比2011年提高4.2个百分点(见表5)。测评结果显示,本区在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推进产业结构调整、促进城乡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实现节能减排等方面取得一定成绩,由生态文明建设所带动的社会经济效益正在不断显现。 二、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存在的问题 1.生态补偿机制尚未完善:环境保护投资增速放缓,工业污染治理占比过低。 2013年金山区完成环境保护投资总额18.71亿元,占国内生产总值比例为3.6%,比2011年下降0.3个百分点。同年金山区国内生产总值(属地)增幅为12.4%,而环保投资总量同比下降4.9%,环保投资总量与经济发展出现倒挂现象。作为重要污染源的工业,其污染治理投资在环保投资中的占比一直较小,2011-2013年工业污染治理项目投资占环境保护投资的比重始终在9%-11%徘徊。 据统计数据显示,上海化工区和上海石化两大化工区能源消耗增加,生态文明建设压力进一步加大。2013年金山全区能耗1911.4万吨标准煤,其中属地能耗总量166.56万吨标准煤,而两大化工区实际能源消耗总量达到1744.86万吨标准煤,为金山区属地能耗10.5倍,是金山区主要的耗能区域(见表6)。 从能耗强度看,全市单位土地面积能耗平均水平约为1.7万吨标准煤/平方公里(含航海、航空)。两大化工区能耗强度(面积以69.4平方公里算)为25.1万吨标准煤/平方公里,为上海市平均水平的14.8倍。按照金山区属地化能耗强度来看,仅为0.3万吨标准煤/平方公里,远低于市级平均水平。两大化工区是造成金山在地能源消费高的主要原因,造成生态环境的承载压力远高于全市平均水平。 2.环境保护机制需进一步完善:农业生态污染任务艰巨。 经多年发展,金山生态农业建设取得可喜成绩,但农业生态环境保护任务仍旧艰巨,环境保护机制需进一步完善。一是耕地面积减少的趋势还在延续。至2013年末,金山区耕地面积26179公顷,比2010年下降0.4%。二是肥料农药施用不合理。在化肥施用过程中存在重化肥轻有机肥、重氮肥轻磷钾肥、重大量元素轻中、微量元素肥现象,农户过量施肥现象依然较为严重,2013年测土配方施肥覆盖率63.6%,目标实现程度仅为66.9%。三是畜禽养殖粪便处理不足。在畜禽养殖生产中,还有畜禽粪便没有得到全面有效处理,造成有机氮、磷的流失和严重的环境污染,近三年主要畜禽粪便资源化处理率始终停滞在70%,未有进一步提高。 3.责任追究机制有待加强:水体污染化学需氧量减排形势严峻。 化学需氧量(COD,下同)是衡量水体有机污染的一项重要指标。而金山区近年来COD控制情况不容乐观,近三年的年均目标实现程度不超过30%。作为上海市化工企业集聚的金山区,化学需氧量排放形势也不容乐观。至2013年末,化学需氧量排放强度为3.99千克/万元,目标实现程度仅为8.5%。主要原因是工业和生活型化学需氧量排放量比重居高不下,减排难度较大。2013年排放COD为2.1万吨,其中工业和生活型COD达1.5万吨,占排放总量的71.4%。生活型化学需氧量的排放量由于常住人口的增加减排压力不断加大,化学需氧量减排形势较为严峻。 4.信息公开机制亟需透明:当前环境状况与市民期望仍有差距。 目前,骨干河道水质达标率仅为43.8%,同时噪声污染比较突出,主要空气质量指标明显劣于其他区,部分与人民生活密切相关的污染物指标尚未纳入受控范围。由于没有透明化的信息公开机制,使得市民无法了解金山区各级政府部门在环保工作中付出的努力,市民对金山环境保护的综合满意度停滞不前。 三、相关建议 1.稳定环保投入比重,建立长效机制 应进一步加大对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保护支持力度,稳定环保投入占GDP的比重,坚持把节能减排和经济发展紧密联系在一起。一是坚持把环保投入作为公共财政支出的重点,完善环境保护投入机制和多元化投融资机制,确保财政环保支出稳定增长。二是大力支持生态环保项目建设,特别是重点项目建设,加大对垃圾处理、污水处理、生态防护林等建设的扶持力度。三是从税收上和资金上给予环保型企业支持,鼓励企业发展节能减排项目。 2.以建设生态型宜居城市为目标,统筹绿化发展 加强”和大型公共绿地建设,消除绿化服务半径盲区。加大绿地改造力度,提高绿地景观质量,增强绿地服务功能。依托金山新城、新市镇规划建设生态绿廊,充分发挥道路、河道绿化的连通作用,增加道路绿量和绿化覆盖率,使绿地系统的生态功能最大化,积极打造“三个金山”品牌效应。 3.加强农业生态建设,发展循环农业 加强农业农村生态建设,推进农业生产集约化和循环农业,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一是加强耕地养护,发展循环农业。通过优化作物种植结构,推广测土配方肥,实施农药减量增效,提高耕地质量和农田环境质量。二是推进畜禽粪尿资源化循环利用,强化养殖业污染治理。三是加快推进秸秆综合利用。继续推进农作物秸秆机械还田,建立和完善秸秆收集体制,提高秸秆资源化综合利用率。 4.深化骨干河道综合整治,改善河道生态 一方面增强骨干河道的流动性,加强其自身的净化能力,另一方面通过污染源治理提高水质。通过相关措施尽量减少上游来水中的各污染物水平;通过提高农业用水效率、减少过量施肥、加强畜牧业养殖排水设施建设等措施减少农业面源污染等,从整体上提高金山水环境质量。 5.树立生态文明观念,促进可持续发展 生态文明建设是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重要保证,而深化生态文明建设的根本是牢固树立每个公民的生态文明观念,形成公民参与的有效治理结构。一是强化宣传教育,开展节能减排、绿色出行等有意义的环保实践活动,提高公众环保意识。二是注重信息公开,定期公布环境保护工作进展、环境质量状况、污染物排放等情况。三是强化公众环境监督管理和重大决策、建设项目的公众参与。四是建立环保社区,打造环保文化,倡导市民逐步形成绿色的生活和消费方式。 撰稿:蒋俊 附录 指标解释: 1、城乡居民居住质量指数之比:指城市居民居住质量指数比农村居民居住质量指数。 2、城乡居民保障水平差异度:指城市居民养老金与农村居民养老金的之比。 3、林木绿化率:指行政区域内各类绿地、林地占地面积和行道树、四旁树等绿化投影面积与行政区域总面积的比率。 4、河面率:指河面积除以区域总面积,数据基础为全市航空遥感影像资料。 5、骨干河道水质达标率:指对区域内骨干河道按照水环境功能区划要求进行水质评价,以反映区域内水环境状况。 6、城市环境空气质量优良率:指API指数≤100的天数占全年天数比例。 7、农业用地变化程度:指年末农业用地变化面积与年初农业用地面积之比。 8、主要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率:指水稻、麦子收获的秸秆,直接还田、用作有机肥辅料、食用菌基质,以及沼气制取等综合利用数量占产出的秸秆总量的百分比。 9、主要畜禽粪便资源化处理率:指通过沼气、堆肥等方式利用的畜禽粪便的量占畜禽粪便产生量的百分比。 10、测土配方施肥技术覆盖率指应用测土配方施肥技术的面积占总播种面积的比例。 11、无公害农产品面积比重:指通过无公害农产品认证的农产品面积占全区地产农产品面积的比例。 12、二氧化硫排放强度:指当年每实现万元增加值时二氧化硫排放量。 13、化学需氧量(COD)排放强度:指当年每实现万元增加值时COD排放量。 14、城镇污水处理率:指经过城市集中污水处理厂二级以上处理的城市生活污水量占城镇污水排放总量的比重。 15、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指用卫生填埋、堆肥、焚烧等工艺方法对生活垃圾进行的处理占生活垃圾产生总量的比重。 16、化肥施用强度:指单位农田面积实际用于农业生产的化肥数量。 17、环境保护投资占GDP比重:指当年城市环境保护投资占当年城市国内生产总值的百分比。 18、人均公园绿地面积:指报告期末城区内城市非农人口平均拥有的公园绿地面积。 19、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率:指根据环境保护部《“十一五”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定量考核指标实施细则》,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率指城市市区从集中饮用水水源地取得的水量中,其地表水水质达到《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Ⅲ类和地下水水质达到《地下水质量标准》(GB/T14848—93)Ⅲ类的数量占取水总量的比重。 20、耕地优良率:指前三等地力耕地面积占全部耕地面积的百分比。 21、公众对城市环境满意度:指对环境满意的公众所占的百分比。 22、居民生态文明指数:指人们通过对传统文明形态特别是工业文明的深刻反思,从而尊重和维护自然环境、着眼可持续发展的具体行为和做法的综合评价。本文来源: 统计局
17.12.2014 13:15
市司法局首次在全市范围统一开展法律援助案件质量评估活动
为贯彻落实《关于完善法律援助制度的意见》,司法厅
中央扫黑除恶第二轮督导告一段落,十个督导组回京交上成绩单
4月初至5月上旬,司法厅
扫黑除恶为何要给这四个词“官方解释”?
9日,全国扫黑办首次新闻发布会在京召开,司法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