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优生也有特殊教育需求 早慧孩子不宜过早贴标签
原标题:资优生也有特殊教育需求,但专家提醒—— 早慧孩子不宜过早贴标签
把资质特别优秀的学生从普通生中筛选出来加以重点培养,并纳入特殊教育范畴。这个在全国率先开展的实验,在昨天的上海市教育综合改革重点课题“长宁区个性化特殊教育的区域性实践项目”论证会上获得了专家们的高度评价。然而,在如何认定“资优生”标准问题上却出现了分歧——要不要给早慧的孩子早早戴上一顶“资优”的帽子呢?
资优教育或入“迷途”
长宁区特殊教育指导中心主任夏峰说,在国际上,特殊教育通常有两项重要任务,一是托底,即运用各种手段、通过各种方式让智障、残疾孩子也享有适合的教育;二是冒尖,即满足智力超常孩子的特殊教育需求。但我国的特殊教育无一例外地都是服务于前者,没有涉及超常儿童的发现与培养,以至于一说起“特教”,给人的印象几乎就成了“康复教育”“康复训练”的代名词。
去年9月,长宁区特教中心尝试开设了一个超常生免费培训班,最初仅有21名小学生报名,有家长一开始还疑惑:“我的孩子怎么进了特教机构?”但通过特教中心专家的科学筛查和个性化教育,这些孩子的特长均有了长足发展,今年第二次招生时,许多小学主动推荐资优生前往接受特长培训。
夏峰坦言,现在对超常生的培养似乎走入了一个“迷途”,普通公办学校里如果要给资优生单独编班或给予特殊的超前教育,就会有失“公平”,也会落下违规办“提高班”的话柄。所以,将早慧孩子纳入特殊教育体系,不仅符合国际惯例,也更符合教育公平。
测智商有负面影响
在上海市教育学会秘书长苏忱看来,让超常生早点接受早发现、早培养的特殊教育,说大了是民族发展的幸事,说小了也是遵循了教育规律,满足资优生特殊的教育需求。然而,在昨天的论证会上,有关如何筛选和鉴别孩子是不是“超常”,也引起了专家的争论。
参与课题论证的华中师范大学特教系主任雷江华教授表示,不赞成用测智商的办法去发现所谓的资优生。“对小学和学龄前孩子,让他们早早地知道自己是高智商或低智商,都会有很大的负面影响。况且,随着年龄的增高,智商也会呈现变化。”
长宁区特教中心学术部主任严淑琼说,有研究显示,贴标签可能会引起儿童的焦虑,尤其是被错误地贴上“超常”标签的那些儿童。其实,对超常儿童来说,重要的不是贴上所谓的“资优”“超常”之类的标签,而是后续的教育支持,这才是实现超常潜能与未来成就完美转换的关键。
早期培养也应立法
“应该建立对资优超常生的识别、安置、培养、跟踪的特殊教育服务流程。”夏峰说,智商在130以上的资优生通常只占3%至5%,但对超常儿童的识别和培养则要放宽到包括特长生在内的15%儿童人群。要为这部分孩子提供一个适合他们教育的土壤,比如,可以联合高校开展多元课程的研发,注重家庭和校外机构的作用;对超常的儿童,跨部门合作制定个别化教育计划;开放升学的绿色通道,实现上下学段的沟通与衔接。
在论证会上,专家们还建议国家和地方应研究并制定创新人才早期发现、早期培养的政策制度,并适时开展超常教育立法的调研。此外,还应开发各领域超常儿童的评估工具,建立全国常模,从而科学鉴别资优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