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民晚报]高校原创话剧《清贫的牡丹》在上海交大上演[图]
话剧《清贫的牡丹》今晚在上海交大上演
“牡丹出身富贵,可以大红大紫,享受荣华。而我们的牡丹恬淡清雅,只有自愿选择甘于清贫,才是真正的志向。”一朵朵淡雅的牡丹花在舞台背景上傲然绽放,这句台词在剧场里回荡。话剧《清贫的牡丹》今晚将在上海交通大学菁菁堂为本市高校千余名师生上演,同时拉开了市教卫工作党委、市教委制作的校园原创“大师剧”的序幕。
再现大师奋斗故事
话剧《清贫的牡丹》以2010年度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我国血液学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上海交大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终身教授王振义为原型,将他六十多年从医生涯的奋斗历程和感人故事搬上戏剧舞台,呈现这位仁医为病人健康奋斗的执着和坚定。话剧由上海戏剧学院博士生导师姚扣根教授编剧,姚教授曾6次前往王振义院士家里做访谈,最终完成了剧本创作。而为该剧执导的著名导演雷国华,还特地挑选了形似、神似的56岁职业演员张震扮演王振义,让含而不露、特有女人味的50岁国家一级演员余娅扮演其夫人谢竞雄。
剧中,王振义院士曾在瑞金医院血液科病房目睹一个个年轻生命死于急性白血病从而坚定自己钻研医学、救死扶伤的信念;在贫困的山村中苦中作乐,潜心研究中药,救治无数村民,更意识到中西医结合的重要性;在狭小的实验室里,与自己的学生和同事一道,苦苦求索7年,终于探索出了治疗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的新路……这些经历在舞台上一一呈现,也令作品真实而丰满。2011年,该剧为上海交大医学院师生和社会各界友人首场演出时,一个执着的医者追寻梦想印在观众的心里,激荡出阵阵涟漪。
由专业团队创制的作品并没有“昙花一现”,而是在校园中继续绽放。自2011年以来,由上海交大医学院学生主演的“学生版”《清贫的牡丹》已成为近年新生季的大戏,目前已经上演了4场,也成为医学生们踏进校园追寻前辈脚印的一个引子。学生版首演谢竞雄的饰演者黄海燕说,“当我们站在台上用心演绎王爷爷的一生,‘余于病患,当悉心诊治,不因贫富而歧视,要尽瘁科学,随其进化而深造,以造福人类’的誓言掷地有声,让我们心潮澎湃。”
感悟前辈人格精神
校园剧的创作演出,是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载体,挖掘“身边的大师”的人格精神,凝练大学精神,有助于培养大学生对共同价值观的认同,重塑校园形象,打造新的大学文化。目前在上海高校,已有一些“大师剧”雏形。2010年,上海交通大学原创话剧《钱学森》,一举摘得中国校园戏剧节金奖,该剧由上海交大青年教师汪雨申担任制作人,以钱学森图书馆丰富馆藏资源作为史料基础,剧本最早虽由专业编剧执笔,但每年都有师生参与改编、丰富剧本内容,由校友担纲钱学森一角,其余演员、剧务、后勤、舞台保障和沟通联络工作全部由学生团队完成。从首演至今,该剧已经上演了7轮21场,不仅在每年新生季上演4场,还赴北京和武汉进行巡演,获得了很好的反响。
“大师剧”将批量生产
目前,已有不少高校尝试将本校发展历史中卓有影响的优秀人物搬上舞台。除上海交大外,上海立信会计学院《潘序伦》、上海中医药大学《裘沛然》等校园剧的陆续上演,在高校内掀起一股“演绎大师、学习大师”的热潮。一些大学开始酝酿或已着手打造本校大师校园剧,如东华大学《钱宝钧》已经完成初稿,上海理工大学《刘湛恩》已经初步形成剧本思路。今晚上演的话剧《清贫的牡丹》也将作为启动该项计划的首场演出,今后每年市教委都将扶持创作一批优秀话剧,在高校巡演。
在“大师剧”的创作过程中,采取“1+N”的合作模式。“1”是上海戏剧学院,上海戏剧学院将派出专业力量前往各相关高校创写剧本、编排话剧,对于个别表演力量薄弱的高校,将由上戏提供专业表演演员。而“N”是指各高校在上海戏剧学院的帮助下,培育相对专业的戏剧力量,培养戏剧爱好者(学生社团),同时提升艺术鉴赏和实践水平。
导演雷国华表示,“在排练话剧《清贫的牡丹》中,我们一直在感受一种理想,一种正能量的传递和生命激情的涌动。‘理想’一词,看似太不现实,却是推动社会与个人发展的强大助力。”据悉,市教卫工作党委、市教委将以编创“大师剧”作为教育系统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抓手,让广大师生切身感受到大师严谨求实的治学风范和无私奉献的高尚品德,引导他们走入大师精神殿堂,净化心灵、启迪思想,实现文化育人目的,向全社会彰显教育使命,传播大学精神。
来源:《新民晚报》 2014.11.18 第A6版
原文: 以身边大师为原型打造校园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