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台深处的爱】“创客”的灵魂工程师

10.09.2015  23:30

      “培养学生‘会听、会看、会说、会想、会做’的人格特质和‘千山万水、千言万语、千方百计、千难万险’也要坚持下去的创业精神,这是使我一直坚持的动力。”吴满琳,这个给人以干练印象的老师,是管理学院工商管理与公共管理系副主任,从2002年开始,创业教育已经成为她生命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作为一名老师,在“创客”的人生之路上,她甘当一名灵魂工程师。
      学生创业路上有“吴妈妈”一路陪伴
      “在我最早走上创业道路时,吴老师给了我很大的信心和支持,她也是我的项目担保人。平常我们都叫她‘吴妈妈’,因为她对我们就像对待自己的孩子一样了解和关心。”岑伟平这样说,他从骑自行车在校园里送水起步,到如今已成功创立基于中国饮用水行业互联网技术应用开发、服务的互联网高科技企业,能取得今天的成绩、拥有自己喜欢的事业,岑伟平觉得离不开“吴妈妈”的帮助与鼓励。
      今年3月,学生创业项目“奇怪果园”完成了千万级A轮融资,目前已在20个城市近300所高校拥有20万用户量。“在我们创业起步的艰难时期,吴老师为我们提供资金、场地、导师资源,为我们介绍创业伙伴,是她点燃了我们的创业火焰。现在,她还是我们的忠实粉丝,每当我们公司推出新的活动她都会主动参与,一直支持我们。”“奇怪果园”创始人之一的孙丽丽说。
      对于这个亲切的称呼,吴老师觉得既亲切又有压力:“来到创业班或者教练营的学生并不是所有都具备创业的潜质,一个学生在成长的过程中有许多选项,挖掘他们身上的潜力,找到这颗种子进行培育、滋润,让他多元化地成长是我们的责任呀。”
      创业是可以“教”的
      对于上理工开设创业班,可能会有人抱有这样的疑问:创业还可以教?教什么?怎么教呢?针对这样的疑问,吴老师解释道:“我们可以把‘教’创业形象地比喻为教开车,没有教练的现场演示以及实际操作的讲解,光讲汽车原理和交通法规,没有人能够真正地学会开车。因此对于创业教育,我们也必须秉承建构主义学习观,突破传统的教学法。”
      在创业中,涉及许多不确定性因素,比如无法模拟出创业外部的特殊性因素以及创业者人格特质对创业成功的影响。而在吴老师看来,创业是可复制、可教授的。比如,学生可以通过对工商管理学科系统的学习,掌握现代化管理基础知识和理论,再到企业顶岗实习、承担企业商业项目运作,把专业课程的书本知识转化为实战操作,来熟悉商道和游戏规则,然后通过师傅带徒弟、教练带运动员的训练模式,聚焦于某一领域的创业项目,让学生参与、体验其中,学到创业时所需要的思路、技能和经验。
      不培养只拿文凭就业的学生
      “各位好,我是上海理工大学2004级工商管理专业的毕业生叶小伟……”这是一节《人力资源管理与实务》课堂上的应聘模拟训练,那时候还是学生的叶小伟扮演的是一名求职者,而如今他已经是瑞安金融创新产业园执行董事,对于学生时代的实战训练,他仍念念不忘:“当时吴老师邀请了一位企业HR进行招聘案例的讲解,之后让我们分成不同的小组分别扮演求职者与招聘企业,也正是通过这多种多样创业项目的学习和实践,让我感觉到团队对于公司的重要性,使我在创业的公司里,也试图打造这样的氛围。”
      在创业班还有这样一个传统:每天早上六点半都要集体出操晨练,风雨无阻,这改变了学生原来不好的作息习惯和做事拖沓、懒散、浮躁的精神面貌。集体徒步、推销最难卖的书、向陌生人宣讲等实践活动,也培养了学生就业创业的思维方式、行为习惯和团队执行力。这些都得益于吴老师的努力尝试,在教学的过程中,她发现许多优秀的学生在进入企业之后很长时间都无法适应,因此她开始改变传统课堂教学的纯理论、单项式授课方式,注重实践、双向互动、体验感悟的学习方式,并推进“双师型”创业教育师资队伍:聘请企业界有创业和管理经验的资深人士或专业培训人士来担当大学生创业项目教练和客座教授,近距离指导大学生创业与就业。吴老师认为,“创业教育是成就学生就好业或实现创业梦想,我们不是培养只会拿着文凭找工作的人,而是要培养具有独立创新创业能力的开拓者。”

 

转载自2015年9月10日《上海理工大学报》第二版《教授的“教”与“授”》栏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