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日报]《清贫的牡丹》也有春天

07.12.2014  02:43

  “牡丹出身富贵,可以大红大紫,享受荣华。而我们的牡丹恬淡清雅,只有自愿选择甘于清贫,才是真正的志向。”不久前,在上海交通大学礼堂,一台以中科院院士、著名白血病专家王振义事迹为原型的话剧《清贫的牡丹》上演,台下座无虚席。一个半小时间,一位人民医生、一位大学教师的形象,深深印入学子心中。

  这朵《清贫的牡丹》并不孤单。近年来,上海启动校园大师剧扶持创作编排计划,各高校涌现了一批以名师大家为素材的原创大师剧,让青年有更多机会体味前辈的理想情怀,领悟身边的大学精神。每部大师剧推出,都在所在高校引发观剧热潮。不少大师剧还邀约不断,跨校演出。越来越火的“大师剧”,正成为上海教育系统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全新平台。

  校园剧的创作演出,历来是上海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载体。挖掘“身边大师”的人格精神,凝练大学精神,有助于培养大学生对共同价值观的认同。上海的教育发展史上,一代代值得被记忆的人物,他们始终抱着坚定的信念投身挚爱的科研教育事业,爱国敬业,严谨治学,大爱无限,弘扬大师们的精神无疑具有极强的教育意义。他们是专业领域中的大师,是校园内口口相传的传奇。他们更是师长,是学子可望可学的前辈。把他们的故事,用大师剧这样的全新形式,向更多年轻人娓娓道来,既是校园文化的丰富养分,也开启了一扇新窗,让年轻人有机会与传奇面对面。

  早在2010年,上海交通大学原创话剧《钱学森》,一举摘得中国校园戏剧节金奖。该剧由上海交大青年教师汪雨申担任制作人,以钱学森图书馆丰富馆藏资源作为史料基础,剧本最早虽由专业编剧执笔,但每年都有师生参与改编、丰富剧本内容。与此同时,该剧不仅每年在上海校园上演,还赴北京和武汉进行巡演,更一举摘得中国校园戏剧节金奖。

  近年来,沪上更多高校尝试将本校历史上的大师级人物进行舞台重现,发挥其教育意义。继上海交大医学院排演《清贫的牡丹——王振义》后,上海中医药大学排演的《裘沛然》、上海立信会计学院排演的《潘序伦》等校园剧,也已陆续上演。此外,东华大学的《钱宝钧》已完成初稿,上海理工大学的《刘湛恩》也在酝酿中。其中,东华大学的《钱宝钧》计划于明年教师节期间在校内首演。

  值得一提的是,在“大师剧”的创作过程中,采取“1+N”的模式。“1”是上海戏剧学院,上海戏剧学院派出专业力量前往各相关高校创写剧本、编排话剧,对于个别表演力量薄弱的高校,将由上戏提供专业表演演员。而“N”是指不少大师剧都采用学生演、学生看的模式。让学生来演绎大师的人生,让青年来重温大师的故事。大师剧无形中成就了另一个为学子传道授业解惑的舞台。

来源:《解放日报》 2014.12.06 第05版

原文: 清贫的牡丹》也有春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