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决“垃圾围村” 需补农村“短板”
在农村,“垃圾靠风刮,污水靠蒸发”的现象由来已久,“垃圾围村”堪称“老大难”问题。
在从廊坊去北京的路上,常可看到京郊不少村庄在垃圾收集方面的改观。不少村口有供村民倾倒垃圾的垃圾池,一些村庄每隔两三排房屋就在路口设一个大垃圾桶。然而,冀北农村的情形就没这么乐观了。近年来,村中大量出现的废衣物和塑料包装袋,无人管理,随意堆放,一处处“自然形成”的垃圾场,成为绿色原野上的“牛皮癣”。
“垃圾围村”问题的产生,一方面是城市垃圾向农村蔓延,另一方面则是农村自身产生的生活、生产垃圾得不到及时有效的处理。这不仅影响村庄的环境和美观,还影响村民的生活质量。随着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农村垃圾还呈现出“毒害化”的趋势,甚至影响城镇居民“菜篮子”和“米袋子”的安全。
长期以来,村民环境卫生观念淡薄、环保意识的养成赶不上物质生活改善的速度,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乡村“垃圾遍地”的局面。深层原因则是,我国城乡二元结构使得农村公共服务和垃圾处理基础设施建设成为被忽视、被遗漏的角落。长期“重城市轻农村”的发展模式导致农村环保欠账太多,乡村环境治理基础太差,再加之农村地区面积广大、居住地形复杂多样、人口居住分散等因素,以致“垃圾围村”成为美丽乡村建设面临的一大突出问题。
破解“垃圾围村”急需补短板。当前,城市环境的治理体系相对成熟,但农村仍差距巨大。有人说,对垃圾的管理与处理是目前城乡最显而易见的差距。显然,农村环境治理特别是垃圾处理也需要像城市一样建立规范化的长效机制。统筹城乡发展、加快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是农民的期盼。目前“村收集、乡转运、县处理”的模式还需通过规章制度和法律进行进一步完善,也需更多的资金投入。建立起一套行之有效的农村垃圾处理运行机制,激发农村自身环境治理能力,是建设美丽乡村的题中应有之义。
《 人民日报 》( 2015年04月14日 20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