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观察]中国大学大而不强,“双一流”建设今年启动第一轮
摘要
以5年为建设周期,今年将启动实施第一轮建设,形成“有进有出”的激励约束机制,比如建设中期进行中期评估,根据建设成效,动态调整建设范围。
今日,世界首份高等教育质量“国家报告”——《中国高等教育质量报告》披露,截至2015年,全国在校生规模3700万人,居世界第一;各类高校2852所,世界第二;毛入学率40%,高于全球平均水平。然而,作为高等教育大国的中国,还不是高等教育强国。
4月7日,世界上30多所大学校长在沪探讨高校创新能力建设与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教育部副部长杜占元今天在沪上2016世界一流大学校长论坛表示,应该说我们还有很多地方需要向一些高等教育强国学习和借鉴,在教育教学理念、人才培养模式,以及资源配置、结构布局方面还有差距。“这也是我们要加快世界一流大学建设的原因之一。”
1995年以来,中国先后在高等教育领域组织实施了“211工程”、“985工程”等重点建设项目。经过20年重点建设,去年10月中国发布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的总体方案,走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和学科建设之路,步入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
杜占元向前来上海交通大学与会的各大国际教育集团主席、世界一流大学校长及中国首批9所“985”大学C9联盟校长介绍了这一目标如何“三步走”。2020年,建成若干所大学和一批学科,使之进入世界一流行列,若干学科进入世界一流学科前列;2030年,有更多大学和学科进入世界一流行列,若干所大学进入世界一流大学前列,一批学科进入世界一流学科前列,高等教育整体实力得到显著提升;而本世纪中叶,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数量和实力都能进入世界前列,基本上建成高等教育强国。
各大学校长参加“世界一流大学林”植树活动。
他透露,目前教育部正与有关部门一起,抓紧研究制定具体实施办法,尽快启动“双一流”建设。“以5年为建设周期,今年将启动实施第一轮建设。”杜占元强调,将改革建设方式和管理方式,统筹推进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两类建设,并统筹推进建立中央、地方、行业、社会合力共建的机制。他表示,希望国内一流大学“双一流”建设计划也正在启动之中。
同时,政府部门将就此建立起科学绩效的评价体系,完善以质量导向的政策引导和事中事后监管,并注重第三方评估,实现多元动态的管理评价,形成“有进有出”的激励约束机制。比如,建设中期进行中期评估,根据建设成效,动态调整建设范围。而建设期末,还将进行5年评估,根据建设成效调整优化,并继续实施建设,滚动推动我国从高等教育大国迈向高等教育强国的历史性转变。
上海交通大学校长张杰发表主题演讲。
面对海内外名校掌门人,上海交大校长张杰院士表示,当前时代在快速发展,来自自然和文明冲突的挑战正日益加剧,对传统意义上的研究型大学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与期待。“一旦我们孕育创新的速度落后于社会发展的需求,在人力资本输出和知识创新上的不可替代性就将逐渐消失,我们研究型大学在人类社会中的引领地位和价值也将不复存在。”
张杰认为,研究型大学应当转型成为极具创新活力与创新资源整合力的“创新型大学”。这样的创新型大学不仅应具备优质资源的竞争力,更重要的是应该具备对优质资源的整合力,能够有效发挥创新增值的作用,而创新增值的多寡将决定创新型大学的未来地位。论坛发表《上海宣言》,中国C9高校加之香港三所高校(H3)与澳大利亚八校联盟、欧洲研究型大学联盟、英国罗素大学集团联合签署意向书,倡议各大创新型大学携手共建新型的创新网络。作为社会领域特殊的学术共同体,共同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
文中图片均由海沙尔 摄影。
来源: 上海观察 2016.04.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