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之支教定西】蜕变 ——甘肃定西支教手记(八)

23.07.2014  17:11
      时光荏苒,转眼,支教生涯很快就要结束了,留给我更多的是一种不舍。       曾经,我以为来定西支教,带给这边的小朋友更多的是知识和关爱。慢慢地,我发现,我从他们身上学习到的东西已经开始影响我的价值观、人生观了。       我的学生,苟亚茹,今年初三。小学四年级时,她和当时读小学五年级的哥哥一起来到定西求学。小小的亚茹连做饭的桌子都够不着,只能站在小板凳上,趴在桌上切菜;小小的亚东开始不会煮面,多少次,他们是喝着浓稠的面汤;小小的他们不会生煤炉,也觉得浪费时间和钱一直不生煤炉,在大西北寒冷的冬夜,忍受着无数的寒冷和感受着无数的坚持;小小的他们,多么希望一直待在教室,灯光是那么的明亮、教室是那么的温暖;小小的他们,冬天一个月生活费100块还觉得多,说夏天会少很多;小小的他们,那种5年的坚持让我震撼;小小的他们,欢快而又勇敢地生活着,对未来充满了希望和梦想。       小亚东告诉我们,他节假日一般走路回家,从早上9点走到下午5点左右到家。他说,一个人走路可以思考很多东西,可以感受旅行的快感。带着疑惑和从他们身上学习到的那种坚持,我开始尝试独自一人的旅行。前不久,清明节,一次说走就走的旅行,去爬华山。晚上10点开始爬,早上5点左右到达峰顶,下午5点左右到达山下。这次旅行,我这辈子都无法忘怀。我感受到了小亚东的那句话,一个人走路可以思考人生、畅想未来,宁静地感受这个美丽的世界。当只剩下心跳的声音和感官的世界时,你会惊叹造物者的伟大,你会感叹自己的渺小,你会感受到生活的美好。下山时,我看着上山的路发呆了一个小时。可以说,我留恋的是这攀登的过程,而不是山顶的风光。我第一次感悟到,过程比结果更美好,更让人回味和难忘。活在这世上,不要脑子里只想着目的地,那样会忽视这一路上最美好的风景。       去年过年前,我们一群支教小伙伴去山里发物资——大学寄过来的旧衣服。对于那5大袋旧衣服,我的心情是复杂的。可发放时,看到小朋友一个个开心、激动的笑容,我复杂的心情豁然开朗。有的学生,拿一件衣服就深深地鞠躬一次;有的学生,会再绕一大圈来排队,希望多拿一件衣服;有的学生因为来晚了,没有得到衣服,失落的眼神让我难受地想“怎么不能多带些?”家访时,一位家长说别人送给他一个杯子,孩子带到学校把杯盖弄丢了,后来有杯子了,即使孩子多次想要,他也不给了。       那天晚上,我失眠了。一件旧衣服,就让孩子在那一刻幸福地微笑;一个杯子,却能让孩子一次又一次地惦记。孩子们想得到的并不多,但孩子们的幸福度却比我们成年人高。他们的生活是欢快的、幸福的。在上海这个大城市,我无形或有形地给了自己很多压力。来到这里,我才理解,生活累,一小半源于生存,一小半源于欲望和攀比。一旦想法简单了,欲望小了,幸福指数就会升高。一件旧衣服、一个杯子和繁华大都市里的任何一件东西相比,都是那么的苍白无力,但是,它们却能轻易地得到孩子们的笑容。       这里的孩子、这里的生活,都让我慢慢改变着。我开始一次又一次地挑战自己的坚持、自己的毅力;我也开始简化人生期望、缩小欲望。在这蜕变的路上,我已经开始感受到了这一切的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