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剑锋:青春挥洒在教学一线
编者按: 刚刚过去的9月10日是新中国的第三十个教师节,我校通过各种形式向一线教师表达敬意,向为创造一个良好教学、科研环境而提供服务的工作人员表达谢意。本报特别 刊发哲学系蔡剑锋老师9月9日在上海市庆祝第30 个教师节座谈会上的发言《青春挥洒在教学一线》,同时配发一篇教科院薛美同学的散文《那些年,我们爱过的老师》,来共同纪念这个属于我们自己的节日。
我出生在一个教师家庭,在高校校园中长大,因此我从小就立志成为一名教师。大学期间我做过几份兼职,表现不坏,但每当被劝说留下时,我都“小手”一挥:“不,我不是来求职的,我是为将来的教学积累素材的!”话虽稚气,却包含了我的信念。要知道,在经济飞速发展的今天,社会上存在着太多诱惑,但我想说的第一个体会就是:从事教育绝不仅仅是一个职业选择,更是一个人生抉择!或许有很多职业能提供更好的待遇,但对我来说,没有哪个职业能像教师那样可供安身立命。尤其是当前,习近平总书记将“更好的教育”摆在了人民“十大期盼”的首位,并且指出:没有一支高素质的人才队伍,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梦想就难以实现。这就将我的个人抉择同民族、时代的命运系在了一起,给予了我一份不可替代的归属感。
2006年我终于实现了我的志愿,成为了华东师大哲学系的一名教师。初登讲台的我,多少有些自负,我以为我教给学生的是人类精神的精华,但我发现他们好像并不领情。于是我意识到,每个时代有它特定的课题,而身处不同时代的年轻人,也有着不同的感受和遭际。这个意识根本改变了我的教学,我开始关注学生在成长中所遇到的切身问题。比方说,由于大多是独生子女,如今的学生都比较个体化,有时上下两届之间彼此都叫不出名字。于是我办了一个读书会,第一次是我亲自搬的椅子,第二次,有学生将我手中的椅子接了过去。而如今,这个活动已满八年了,我一直都没有换个更大的地方,因为每当座位不够时,学长们都会习以为常地为新生们搬来椅子,而我确信,到了第二年,那些更年轻的孩子也会这样做的。看到他们在同一屋檐下长幼相序,我是如此地欣慰,因而我想说的第二个体会就是:教学始终是一个对象性的活动,而教师最大的成就感来自于学生的成长。
今年夏天,通过层层选拔,我获得了代表上海参加全国青年教师教学竞赛的资格。说实话,得知这一消息的我多少有些惊讶,因为肯定我这样一个个性颇具争议的选手是需要勇气的。此次比赛令我印象最深的是两件事,一是在整个过程中,市教卫工作党委、市教委对参赛选手给予了高度重视,教育工会、教委的高教和人事等部门为我们提供了强大的专家指导团队和保障团队,对比某些赛区选手的境况,我深深地感到,在推动教学的力度方面,上海市已经走在了全国的前列;另一件事是比赛结束的那个夜晚,带队老师跟我说:“我们知道你有自己的想法,你会有选择地接受我们的意见。”这话与其说是责备,不如说充满着长者对于年轻人的厚爱。我深知整个团队在此次比赛中所投入的人力物力,也感受到他们肩头沉重的压力,但尽管如此,他们却依然放手让我这个年轻人去走自己的路,这是怎样的一种胸怀!因此我想说的第三个感受就是:教育事业少不了年轻人的创新和坚持,同样少不了领导和前辈们的远见和关怀。或许因为难以量化考评等原因,教学与科研并重从来都是困难的,而现状是,青年教师不仅要从事物质和精神生产,还担负着人类自身再生产的重大使命,因此无论在两者间作出何种取舍都同样值得尊重。但同时我们也要看到,变革正在发生,习近平总书记已经指出:教师是立教之本,要支持优秀人才长期从教、终身从教,使教师成为最受社会尊敬的职业。
一种具有立法性的变革总是需要漫长的积淀,对此我校一位著名教授说过:“改变世界不是一句空话,对一名教师来说,当他改变他的课堂时,就在现实地改变着这个世界了。”
我相信我们青年教师在选择这一事业时,怀揣的不过是一份对讲台的简单的热爱,我希望这份热爱能够成为一种积淀,去推动理想的实现。
一句话,回首过去,我们不改初衷,面对未来,我们任重道远。
(作者:蔡剑锋 今年夏天,蔡剑锋荣获“学生心目中最优秀教师奖”、上海市首届高校青年教师教学竞赛一等奖、全国第二届高校青年教师教学竞赛二等奖,被授予“上海市五一劳动奖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