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菜价"春节行情"缘何持续这么久 气候因素是主因

21.04.2016  08:43

  图片说明:昨天,镇宁路菜市场里,普通大蒜头标价每500克10元。据说,更“离谱”的是冬瓜价格,每500克8元,商户都不敢打在电子屏上。本报记者马松摄

  东方网4月21日消息:今年的菜价“春节行情”,持续了两三个月。4月中旬,上海菜场里“剥好的蚕豆要20多元一斤”,市民直呼看不懂。但农业部门反映,目前上海郊区产地的蔬菜价格已明显回落。

  到底是大涨?还是大跌?因何而涨,又为何跌?记者沿着上海蔬菜的供应链进行调查,力求接近上海市场菜价的“真相”。

   今年菜价是去年同期2倍多

  蔬菜价格涨跌,每年都会出现。今年的菜价,真的出现异常大涨了吗?

  市民感受最直接。在镇宁路市场,市民王女士挑了剥好的蚕豆,才1斤多点就花了20元。摊主告诉她,这两天蚕豆价格已经降了,上周剥好的要25元一斤。再看看冬瓜,也是10元一斤,她记得往年基本在两三元一斤。王女士说,菜价实在太贵,她已有两个星期没买时令鲜菜了,只买些四五元的青菜炒着吃。

  来自江桥市场的数据显示,今年2月客菜平均批发价是每公斤3.63元,3月为每公斤3.83元,4月上旬为每公斤3.9元,持续攀升。

  市郊产地的监测数据也证明了这一点。今年1月至4月上旬,青菜的田头价平均比去年同期高出66%。其中,2月价格最高,田头价为每公斤3.34元,是去年同期的2倍多。

   郊菜客菜涨跌走势不一样

  进入4月中旬,上海市场的菜价开始回落。

  在青浦朱家角镇安庄村,上海世鑫蔬菜合作社种植了700多亩蔬菜,其中绿叶菜占一半,现在每天有2000多公斤青菜从田头配送至市区。合作社理事长田金弟说,进入4月后,主要蔬菜田头交易价并不高。“这几天,西红柿每公斤4.4元,芹菜每公斤3元,杭白菜每公斤2.4元,都是比较低的价格。

  青浦区农委蔬菜技术推广站站长王桂英说,进入4月份,气温上升,本地区绿叶菜上市量日益增加,加之设施茄果、瓜类等蔬菜逐步上市,以青菜为主的绿叶菜田头交易价格相比月初降了一半,预计到4月底还将继续回落。

  市农委监测数据显示,这两天,上海郊区本地产的青菜田头价明显回落,每公斤1.3元左右,基本与去年同期持平,上海有的区县甚至出现每公斤1元左右的价格,即将跌破成本价。

  但客菜和郊菜价格变化的节奏有点不一样。郊菜价格已明显下跌,4月20日,江桥市场的郊菜平均批发价是每公斤1.98元,比去年同期降了50%;但客菜平均批发价为3.56元,仍比去年同期高出26%左右。

  眼下,客菜中的“风向标”大白菜出现价格回落,但毛豆、土豆、冬瓜、胡萝卜等周期较长的品种,价格仍坚挺。比如福建的土豆,去年此时批发价为每公斤1.3元到4.8元,现在还在每公斤2元到5.8元。

  “郊菜以绿叶菜为主,生长周期较短,天气转好,产量上来,价格很快就下来了;但客菜中的一些品种,比如胡萝卜、土豆等恢复周期较长,所以价格居高不下。”江桥市场一位“老法师”说。

   气候因素是菜价上涨主因

  分析今年菜价大涨的原因,许多人把矛头指向今年春节前后两次寒潮。但也有人认为,这并不是唯一原因,可能存在投资炒作因素。

  在松江浦南,黄师傅种植20余亩大棚茄果,在今年寒潮中受损较重。他说,1月25日寒潮来袭时,不少蔬果正值开花期,虽然园区提早进行加温、保暖处理,但损失仍有三成,而相邻园区,所有露天种植蔬菜几乎“全军覆没”。茄子一类的蔬菜,入冬后的大棚生长期通常在三至五个月,育苗、生长期受损,直接波及今春市场供应,导致价格相比往年翻了一倍。

  市农委有关负责人坦言,气候影响确实是菜价上涨的主要原因。首先,全国范围的较强寒潮,使得福建、海南、广东等南方产地都受到严重影响,本应在今春上市的菜品皆出现大面积减产,客菜价格上涨引起上海本地蔬菜跟涨。同时,上海菜区去年“烂三秋”不仅影响了冬播进度与质量,田间湿度大,也使得蔬菜不同程度出现烂菜现象,单位面积产量有所减少。另外,年初极端寒潮影响,造成上海市郊蔬菜尤其是露地蔬菜生长缓慢,产量下降两成左右,甚至造成部分鲜嫩喜温的蔬菜绝收,比如广东菜心、芥蓝等品种。

  不过,其他一些因素也对菜价造成影响。目前,本市正在调减以外来蔬菜种植户为主的蔬菜种植户,同时市郊加大生态林建设力度,蔬菜种植面积减幅明显,去年共清理外来散户6000余户,减少种植面积2.5万亩。而劳动力等成本上升,也推动了价格上涨。另外,春节后蔬菜需求的回升,也对蔬菜价格产生一定影响。

  是否存在有人故意囤积哄抬菜价情况?有关专家表示,要做到这点比较困难,“一季生产全年供应、小品种、易运输储存的蔬菜,才符合投机炒作的基本条件,而青菜、毛豆、蚕豆等都不能同时满足这些条件,囤积哄抬价格是做不到的”。

   相关新闻:菜价肉价涨跌有不同的经济逻辑

  一季度物价数据,最抢眼的恐怕是菜价,主题词就一个字“”。以上海市郊每公斤蔬菜批发均价为例,今年1月、2月、3月、4月上旬,分别为3.98元、 5.11元、2.92元、2.28元,而去年同期分别为2.61元、2.39元、2.07元、1.77元,同比上涨分别达52.5%、113.8%、 41.1%、28.8%。

   蔬菜猪肉价格同涨但不同理

  联想到之前的“猪坚挺”,有人认为是现在的农副产品普遍进入涨价周期,与前段时期的寒潮及传导机制滞后相关,甚至与“蒜你狠”等一小部分的投机炒作也“”在了一起。

  事实上,菜价与猪肉价不可“同日而语”。从经济学理论来看,在分析通货膨胀核心因素时,往往大体归之为两类:货币因素和非货币因素。同样是消费品价格, 农副产品和工业品不一样,农副产品的价格涨跌绝大多数是非货币因素。这和土地资本的属性有关,毕竟资源有局限、技术有局限,即使有些农副产品可以通过大棚 技术改变习性和周期,但也是有限的。而工业品价格更多的是货币因素,可以通过货币投放的多少来调节。

  相比之下,同样是农副产品的生猪,因为工业化流水线饲养的成熟,其养殖规模已可以通过有效投入的追加而明显提高。从这个角度来看,猪肉价格的变化与工业品的变化更相似。所以上海市场近期菜价的大幅上涨,与之前猪肉价格的上涨,在经济逻辑上“并不同理”。

  至于菜价高企背后的投机因素,农业专家也不认同。一方面,农副产品中像大蒜之类易于存贮的品种毕竟不多,另一方面,如果投资者真有闲钱,也更倾向于投资 市场风险更小的文化创意类产品。“‘蒜你狠’会有,但有一定偶然性,更多的还是基于供求关系的市场行为,如果集中增加供给,对囤积居奇的破局也会很快。”

   菜价上涨是三种推力共同作用

  尽管最近几天,菜价有所回落,但很多市民还是疑惑,为什么上海的菜价一度涨得那么厉害?

  上海社科院经济研究所所长石良平认为,是三种“推力”的共同作用,但在互联网时代,其权重的天平已有了明显变化。

  首先是基于供求判断的“蛛网式”生产。想象一下蛛网的形状?生动点说,就是封闭的网,一圈又一圈。农产品生产就是这样,因为未来市场需求不明确,农民生 产投入多少,是从上个周期的市场供需情况作出判断的,这就有个“时间差”。农产品也不像工业品,后者是流水线生产,供应量的调节可以比较快,它们的调整周 期往往比较长。比如,在正常气候条件下,春节后的蔬菜供应是春节前播种的,至于种多少,农户是根据去年春节后的市场供需下单的,因为去年春节后的市场价格 偏低,农户会作出“需求一般”的判断,种植量会偏少,供应一少,价格自然往上走。

  其次是基于气候因素的不可控力。比如,本来今年的蔬菜种植量相比于去年就少,一旦频发反常天气,供应量又会大幅受损。今年恰逢全国范围多次寒潮,直接导致蔬菜供应骤降,菜价也就“一涨不可收拾”。

  再者就是更深层次的供给侧失衡。在石良平看来,这一因素也是目前影响菜价、影响农副产品价格的最重要因素。“对农产品的适度保护,是各国的共同准则,但 相比之下,我们的农业生产方式更为落后”,直接表现为农产品生产成本和流通成本更高,这也倒逼传统生产方式的创新转型。

   压缩“从生产到消费”中间环节

  从目前看,相对于服务业和制造业,我们对于土地资源的投入不仅不足,而且每年呈“明显下降”趋势。

  其实,土地是一种需要长期且大量投入的生产资源,否则会趋于贫瘠。现在人力成本高,有机肥料成本也高,谁愿意多投入呢?而地恰恰是需要“”的。

  “这种现状表明,我们现在的土地使用方式,或者说土地租赁方式需要变革。”石良平表示,变革的方式就是延长租期,让承租方愿意倾其家族之力,对土地资源实施大量投入。

  在一些欧美国家,土地租赁期限往往达上百年,最长的甚至达2000年。“如此一来,农户有积极性,几代人都愿意为土地而付出。

  另外,流通成本的高企也需要改变。随着互联网消费方式不断成熟,网购成为趋势。借用这种思维,政府职能部门是否可以在压缩“从生产到消费”中间环节上全力推动,实施移动时代的“菜篮子工程”呢?

  农民单打独斗,自然容易被批发商“打败”,但如果更多农民个体结合的农庄式生产呢?在经济专家看来,在农产品领域,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空间很大。近期菜价问题的凸显,或许也是变革生产方式的重要推动力,值得政府有关部门认真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