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抓规划 促改革 创一流】静心而思远 热情而满足 ——记第二届“青年英才校长奖”一等奖获得者、化工学院副教授赵双良

26.07.2016  01:06

    “如果说化学工程中吸收、分离、传递等操作是冲锋陷阵的将军,化工热力学就是军师。它为化工过程核算能耗和过程效率,确定物系性质等提供理论和方法,从而提高效率、降低能耗、发挥过程优势。”谈到自己的工作,第二届“青年英才校长奖”一等奖获得者、化工学院副教授赵双良用一个比喻,轻松地给记者作了一次科普。


    做科研——静心而思远

    赵双良和另一位老师共用一间不大的办公室。仿佛是从事基础理论研究的“标配”,俩人桌上都同时开着数据线相连的笔记本电脑和台式机。他桌边的墙上还贴着一幅毛笔字“静心——静心则思远,宁静则达天下”。

      他反复谦虚地表示,能获得校长奖是运气好,“基础研究相对而言是‘低显示度’的,就像武学里的内功心法一样,但学校、学院一直很重视基础研究”。他所在的团队也有很好的传统——胡英院士、“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刘洪来多年来一直带领大家潜心开展热力学研究。

    有位科学家说过,应用研究是解决“今天”的问题,应用基础研究是解决“明天”的问题,基础研究是解决“后天”的问题。可见,基础研究事关国家经济社会的未来。但,毕竟基础研究难度较大且是“低显示度”的,甚至会影响到个人的发展,赵双良为什么要选择这一行呢?

    环境和身边人给自己的耳濡目染,他把原因归结为这两点。个性喜静,从小喜欢数学、物理,读研时的导师以及一些著名科学家的故事,都给了他很多影响。

    研究生赵国林记得一个故事——读研究生时,赵双良有一天半夜还没想透一个问题,于是打电话给导师。谁知导师也没有睡觉,正烧水准备吃东西。他俩在电话里讨论得热火朝天,水壶烧干了都没发觉。

      凭着这种“把水壶烧干”的劲头儿,赵双良在平衡态、非平衡态统计力学的研究方向上取得了一系列有特色的研究成果:提出了严格的非平衡态统计理论,建立了多尺度平衡态密度泛函统一框架,研究了表界面系统分子传递、自聚动力学行为。目前,他已发表41篇论文,其中,以第一作者或责任作者在化工主流期刊上发表SCI论文25篇,引用数近300次,主持国家级、省部级项目8项,参与科技部青年“973”专题,入选2014年上海市青年科技启明星。


    做老师——热情而满足

      “不同于获得科研成果时的兴奋难抑,上课时看到学生入神的样子,有一种另外的满足感。”赵双良承担了本科生化工热力学和研究生高等化工热力学(全英文)等课程的教学。化工热力学是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的专业基础核心课。作为一名2012年才走上教学岗位的青年教师,如何上好这门课?

    “要有热情,有代入意识,从学生的角度琢磨。”赵双良表示。本科生张帆提到他上课的特点:“讲某一公式的推演或例题,赵老师会从头到尾演算给我们看,包括每一个步骤和数学计算,我们往往能发现自己的盲点。

    坚持这么做,源于赵双良本科时的听课体验——大二时,一位老师讲授理论力学和量子力学,涉及很多数学积分和求导,那位老师往往直接给出结果。那些数学知识学生刚学,还没来得及消化,对一个复杂函数的导数经常半天才能反应过来。结果这门课很多学生就听不懂、跟不上。赵双良自己做老师了,想到这些,他就经常琢磨如何把课讲得符合大学生的知识水平、讲透彻。

    如何提高课堂效率?赵双良总结了3个要点:充分备课、勤奋博学,精思巧问、注重互动,注重板书,有张有弛。2012年,他一周要花2整天时间备课,现在,他坚持每周至少花1天时间,不断补充、完善教案。2013级研究生张杰评价他的高等化工热力学全英文课“蛮现代化的,引入了当代的量子力学和统计力学,师生互动也很多”。

      最近,赵双良获得了学校青年教师课堂教学竞赛工学部的一等奖。

    化学工程与工艺136班班导师,是赵双良的另一个身份。抓学风,他也有一套。大一时,同一年级6个班的成绩都差不多,但大二学年度总成绩排名中,专业前80名里他们班占了18个,平均分也大大高出其他班级。

    136班班长吴克德说,大一上学期期中考,班里大约10人高数不及格。赵老师请高年级的学生督导出题让他们1个月后再考一次,并督促他们复习。“到了大一上学期期末,我们班成绩就基本稳定了,只有一两个人挂科。”据化工学院董碧岚老师介绍,赵双良还自掏腰包买证书、奖品,在每次考试后奖励成绩优异和进步大的学生。学生也愿意向他敞开心扉,遇到个人苦闷甚至家庭困惑都会请他当参谋。“哪怕不是自己班上的学生,赵老师都乐意帮忙。”吴克德说。

      最近,赵双良刚刚履新,担任化工学院副院长。对于新的岗位,习惯了“夜猫子”工作方式的赵双良正在尝试调整作息习惯,以便适应新的工作节奏。这个中等身材,散发着清爽气息的青年教师,目光中透出坚定和热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