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食药总局叫停虫草保健品试点 极草仍继续售卖

15.03.2016  10:55

  据中国之声《新闻纵横》报道,“冬虫夏草,现在开始含着吃”,相信极草的这则广告,不少消费者都在电视的黄金时段看到过。铺天盖地的广告投入以及占据高端楼宇的销售展位,使得“极草极草5X冬虫夏草含片”尽管售价昂贵,还是迅速打开了市场,其经营商青海春天也创造了3年业绩增长30倍的神话。

  但是从2015年起,极草的销售业绩出现明了显下滑,因为市场出现了越来越强烈的质疑声,质疑它虚假宣传欺诈消费者、并被国家有关部门多次发文疑似叫停。日前,国家食药监总局再次发文,要求包括青海春天在内的试点企业不能再将冬虫夏草用于保健食品生产销售。然而近日调查发现,在监管的缝隙中,极草仍然在市场上销售着比“黄金还贵的产品”。因为,极草的另一个“合法”身份,并不是“保健食品”,理论上,食药监总局的文管不着它。那么,这个“生存夹缝”是谁开的呢?

  广州市民郑先生近日向倾诉自己历时一年多的维权经历。2014年底,他在商场逛街时,购买了一盒极草-5X冬虫夏草纯粉片,共花了9998元。他认为遭遇了商家的虚假宣传。

  郑先生说:“他就说对对治疗癌症、糖尿病什么都很好,我一看又在大商场卖,送给领导,领导说这东西没有正道儿的,退货去吧。找了他四次,就是不给退货,态度非常强硬,说没有质量问题坚决不退货,只有硬着头皮打官司了。

  原审法院认为,涉案产品对于恶性肿瘤、糖尿病等疾病的治疗作用表述过于绝对化,广百公司并未举证科学依据,极容易使消费者对涉案产品的性能、功效产生误解。

  今年1月底,案子终审宣判。要求销售“极草-5X冬虫夏草纯粉片”的“广百公司”退还货款以及支付消费者3倍赔偿款。判决已经生效,但别说3倍赔偿了,至今连货还没退,郑先生又打算申请强制执行:“对方很赖皮,很不主动,没有一点承担责任的态度。

  极草的销售网络遍布各大城市的繁华商场、超市、酒店以及药店的专柜,其官网显示,仅北京市西城区,就有包括西单商场店、百盛复兴门店等八家销售网点。在长安商场店的超市一角,几平米大的地方成为极草销售专柜,布置得很精致,只有一位专职销售,共有五种产品在售,价格从每盒六千多元,到每盒近三万元不等。

  专柜销售介绍,含片有两万多的,也有一万多的。有合八百多的有合一千多的。这是最实惠的,八百多一克,60片,能吃一个月。

  发现,专柜除了一台电脑播放宣传片之外,并无任何宣传材料,仅凭销售人员口头介绍。销售人员告诉,极草的产品都是全国统一价,没有折扣。日前,国家食药监总局发文要求包括极草生产厂家青海春天在内的试点企业,不能再将冬虫夏草用于保健食品生产销售。对此,销售人员答复说:“我们这不不属于保健品,我们这是试点产品。

  一方面,极草的特殊功效并不明确;另一方面,极草产品的身份更加模糊,目前并未获得合法的食品药品或保健品的生产许可,其定义为“既不是食品,也不是保健品,也不是药品”,而是青海省食药监局授予的“青海省综合开发利用优势资源试点产品”。国家食药监总局发文停止试点,却被极草方面以不是保健品为由拒绝执行。

  此前,2月4号,国家食药监总局还发布了《关于冬虫夏草类产品消费提示》,称长期食用冬虫夏草、冬虫夏草粉及纯粉片等产品,“会造成砷过量摄入,并可能在人体内蓄积,存在较高风险”。极草官网则以回复上交所《监管问询函》的形式,大篇幅强调了其产品的服用安全性。3月1号,青海省冬虫夏草协会的官网也发文对上述食药监总局的消费提示提出异议。青海省冬虫夏草协会常务副会长赵锦文:“国家的提示,是按公斤计算的,我们的虫草给病人吃是按克计算的。实际上不可能这么用,不可能按公斤煮着吃,不可能像大米饭一样煮成饭吃啊。

  据介绍,青海省有三千多家从事虫草生产的企业,极草最为知名,但并不是协会的会员单位,赵锦文对于极草的销售行为并不愿意评价。

  赵锦文表示,极草原来就是省政府极力抓的或是极力推广的科技型企业,现在弄成这个样子,没办法说的。

  一个拥有省级批文的企业,在全国建立起销售网络,国家食药监总局屡次发文,却没能“叫停”极草。一位要求匿名的业内人士分析,极草一盒的利润就高达数千,而其生产厂家——上市公司青海春天的巨大市值更是令问题变得复杂。

  业内人士表示,十万块一公斤就能买到非常好的虫草了,清洗的话能洗掉30%到35%,也就说原料成本是135一克,最终买到1000块一克。(青海春天)它的主营业务几乎全部都是虫草片,他没有别的业务的,批文取消以后散户怎么办,后边的问题应该很复杂。

  知名打假人士王海长期质疑极草虚假宣传,称产品未检测出含虫草素。王海认为,极草须在国家有关部门的监管下,取得相关资质后生产销售,青海省并不能从监管的缝隙中,为极草“另辟蹊径”。

  王海表示,食药总局管不了青海的食药省局,不是垂直管理,它归属于地方,地方食药监部门可以进行地方保护,国家食药总局发布的指令往往成为一纸空文。(吴喆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