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夫曼芭蕾舞团演绎足尖上的“安娜”
11月13、14日,作为第十七届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参演节目之一,俄罗斯圣彼得堡艾夫曼芭蕾舞团将演绎改编自托尔斯泰名著的同名舞剧《安娜·卡列尼娜》。目前三场演出的售票数已超9.5成。有业内人士这样评价:“正如说到古典音乐知道柏林爱乐乐团不稀奇,了解莱比锡布商大厦管弦乐团才是真乐迷一样,对欣赏芭蕾舞来说,知道马林斯基的观众不在少数;然而,了解‘艾夫曼’才是真行家。”
舞蹈创作围绕人性展开
相比马林斯基剧院芭蕾舞团、莫斯科大剧院芭蕾舞团,成立于1977年的艾夫曼芭蕾舞团以其独特的风格和对时代的表达,仅仅38年间跃至与前两者并驾齐驱的高度,彻底改变了世界观众心目中俄罗斯只有《天鹅湖》的印象,成为“俄罗斯芭蕾的新名片”。
曾将托尔斯泰文学作品带给中国读者的翻译家草婴的逝世,在大众之中掀起对翻译家和其译著的缅怀回顾,这其中,《安娜·卡列尼娜》无疑是最受欢迎的译著之一。艾夫曼芭蕾舞团用芭蕾“阅读”《安娜·卡列尼娜》,成为重温经典名著的另一方式。
舞团艺术总监鲍里斯·艾夫曼认为,“文学作品的精髓在于揭示人性的本质,而我的舞蹈创作也一直围绕人性展开,在这一点上我们不谋而合。基于大众较为熟悉的故事情节进行再创作,我可以更侧重人物的情感和心理层面,用舞蹈的手法为观众展现字里行间未经探索的部分。”此次来沪上演的《安娜·卡列尼娜》在艾夫曼心中一直占着重要地位,“在那么多心理学研究中,我还是找不到像托尔斯泰小说这般的深度和强度,《安娜·卡列尼娜》中女主角性格的悲剧性,那种在理智与情感、责任与激情、良知与欲望间的挣扎,以及灵魂中黑暗与毁灭性的一面,是让我深感兴趣的地方。”
采用17首柴可夫斯基音乐选段
值得一提的是,此番上演的《安娜·卡列尼娜》是融合了名著、名曲和名编的集大成之作。托尔斯泰的原著充满戏剧张力,同源俄罗斯的作曲家柴可夫斯基的音乐使舞剧更为丰满,名编艾夫曼的编舞则表现整个作品的精髓。艾夫曼对于舞剧配乐的挑选和选演员一样“苛刻”。他说:“我一般总是概念主导,有了想法后我会花许多时间听上千首作品,直到找到符合我作品的音乐。”《安娜·卡列尼娜》中,选用了17首柴可夫斯基音乐选段,《第六交响曲“悲怆”》第三乐章展现安娜被上流社会唾弃孤立的场面、《罗密欧与朱丽叶幻想序曲》烘托安娜在绝望无助时幻象频生的悲剧氛围等。
本次艺术节期间,俄罗斯两大艺术瑰宝艾夫曼芭蕾舞团和马林斯基芭蕾舞团先后演出,从现代的《安娜·卡列尼娜》到古典的《舞姬》呈现迥然不同的舞蹈风格,让观众仅用两个晚上就能了解俄罗斯芭蕾的传统魅力和现代突破。与演绎经典芭蕾舞剧《舞姬》的马林斯基不同,艾夫曼认为,“芭蕾舞剧不应只讲述过去,而是要述说现在,剧目中永恒的情感话题要能够与当今观众产生共鸣。”
在他此次带来的《安娜·卡列尼娜》中,就抛开小说中的故事副线,将重点聚焦于“安娜、卡列宁、沃伦斯基”三人的感情纠葛,用舞蹈语言勾勒出一个因爱的激情与本能而脱胎换骨的女性。“婚外情”、“道德与激情”的两难,这些在当今社会也是热议的话题。艾夫曼认为,“新世纪的编舞就是要推陈出新,贴近当代观众,关注时下问题,公开对现代社会的复杂性和戏剧性进行探讨。”
来源:解放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