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念“胡焕庸线”发现80周年学术研讨会举行
为纪念“胡焕庸线”发现80周年,11月7日至8日,由我校、中国地理学会和中国人口学会联合举办,我校社会发展学院和地理科学学院共同承办,我校中国现代城市研究中心、城市发展研究院,云南省腾冲市人民政府、黑龙江省黑河市瑷珲区人民政府协办的“中国人口地理格局与城市化未来——纪念胡焕庸线发现80周年学术研讨会”举行。
纪念“胡焕庸线”发现80周年学术研讨会举行
国际地理联合会(IGU)秘书长Michael Meadows教授,中国地理学会副理事长、上海纽约大学校长俞立中教授,中国人口学会副会长、湖北省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主任杨云彦教授,复旦大学人口研究所所长王桂新教授,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和Duke大学医学院曾毅教授,澳大利亚昆士兰大学地理学院Martin John Bell教授,美国布朗大学社会科学空间结构与人口研究中心副主任Rachel S. Franklin教授,香港中文大学地理与资源管理系主任沈建法教授,意大利罗马第三大学政治科学系Francesco Lagona教授,浙江大学人口与发展研究所原华荣教授,福建师范大学人口与发展研究中心主任朱宇教授,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劳动经济学院院长童玉芬教授,中国科学院科技政策与管理科学研究所可持续发展部主任、我校紫江讲座学者王铮教授,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封志明研究员,北京大学乔晓春教授、李建新教授,南京大学陈友华教授,腾冲市副市长徐燕飞,黑龙江省黑河市爱辉区副区长肖玉柱,胡焕庸先生之子胡企中等150多位海内外专家和嘉宾,以及我校党委书记童世骏教授,副校长汪荣明教授,社会发展学院院长吴瑞君教授,地理科学学院院长刘敏教授,城市发展研究院常务副院长罗国振教授,中国现代城市研究中心宁越敏教授,社会发展学院丁金宏教授、桂世勋教授、朱宝树教授、张善余教授,地理科学学院许世远教授、张超教授,城市与区域科学学院刘君德教授、曾刚教授等与会。
开幕式现场
开幕式前,大会播放了胡焕庸先生纪录短片,再现了胡焕庸先生卓越的一生和丰硕的学术成果。开幕式由副校长汪荣明主持。
开幕式上,校党委书记童世骏在致辞中代表学校对远道而来的专家学者表示热烈的欢迎和诚挚的问候,并回顾了胡焕庸先生一生的学术足迹和学术成果。他表示,“胡焕庸先生首次廓清了中国人口地理的格局,凭借广袤而坚实的学术基础,开创了中国人口地理学自己的话语体系,带动了整个学科的发展。”童世骏期待研究者们继续秉持胡焕庸先生科学严谨、敬业爱生的学术精神,从先生当年的学术体系、学术成果出发,从不同的角度来看待当下地理学科及中国经济社会发展。
我校党委书记童世骏致辞
我校副校长汪荣明主持
国际地理联合会(IGU)秘书长Michael Meadows代表国际地理学界对中国人口地理学界召开的这一具有历史意义的学术研讨会表示祝贺,并简要介绍了国际地理联合会(IGU)的概况,欢迎中国地理学及相关研究者的加入,推动交流合作。
国际地理联合会(IGU)秘书长Michael Meadows致辞
中国地理学会副理事长俞立中在致辞中缅怀了胡焕庸先生光辉的一生:在国家内忧外患、统计资料零落的情况下,胡焕庸先生怀着对地理学的热情和对国家振兴的豪情,克服重重困难,创制了第一张中国县级人口密度地图,并且敏锐地发现了中国人口密度的突变线“瑗珲突变线”——“瑗珲-腾冲线”。俞立中希望研究者们发扬胡焕庸先生的学术精神,把中国人口地理的研究推向一个新的高度,为国家现代化、城镇化等贡献智慧。
中国地理学会副理事长俞立中致辞
中国人口学会副会长杨云彦在致辞中阐述了中国人口学在经济、社会、地理三个维度上为改革开放所作的贡献,并表示,人口学正在成为一门“显学”,中国的国情分析和公共政策制定离不开人口学,希望广大人口、地理学者继承和发扬胡焕庸先生的学术精神,为中国经济社会发展作出更大的贡献。
中国人口学会副会长杨云彦致辞
我校社会发展学院院长吴瑞君教授、地理科学学院院长刘敏教授分别回顾了胡焕庸先生为华东师大人口学科、地理学科建设所做出的贡献,表示将发挥好优良学术传统,更好地推动人口、地理学科建设。
我校社会发展学院院长吴瑞君致辞
地理科学学院院长刘敏致辞
研讨会上,丁金宏教授、杨云彦教授、王桂新教授、Martin John Bell教授、Rachel S. Franklin教授、沈建法教授、曾毅教授、Francesco Lagona教授、原华荣教授、朱宇教授、童玉芬教授等先后作了题为“胡焕庸线与中国的人地关系”、“总理之问与胡焕庸线之变”、“中国人口迁移分布的顽健性与胡焕庸线”、“IMAGE计划:国内迁移的全球比较”、“美国非均衡人口变化与人口衰退负担的影响效应研究”、“人口地理研究:理解迁移和人口空间变化的过程”、“家庭户规模小型化对资源环境挑战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影响”、“A spatial Poisson regression model for the analysis of origin-destination flows”、“‘胡焕庸线’的意义、启迪和人-地关系再认识”、“中国东部沿海地区的就地城镇化及其对内陆地区的启示”和“中国流动人口的选择:人口为什么向‘北上广’集聚?”的主旨报告。
与会专家在研讨会上发言
本次会议还设置了分组讨论、圆桌论坛和研究生论坛等多场活动,与会专家学者围绕中国的人口地理格局和“胡焕庸线”的经济、社会、文化、生态意义等问题,积极回应“总理之问”,探索未来中国的城市化道路。
在圆桌论坛上,王铮教授、朱宝树教授和封志明研究员分别作了题为“胡焕庸线的稳定性及其突破和打破”、“我国东中西部人口迁移问题探讨”、“‘胡焕庸线’与‘胡焕庸线之问’”的引导报告,与会专家学者围绕主题“‘胡焕庸线’是否能突破”展开了热烈讨论。
150多位海内外专家和嘉宾与会
据悉,本次会议也是我校社会发展学院主办的第六届城市社会论坛。该论坛长期聚焦中国城市化与城市发展中的社会挑战及应对策略。1935年,胡焕庸在《地理学报》发表论文《中国人口之分布》,绘制了中国人口分布图,并画出了中国人口分布的一条重要界线——“瑷珲-腾冲线”(学界通常称为“胡焕庸线”)。这条北东-南西向的直线将中国切分为两大板块:人口密集的东南部和人口稀疏的西北部。自诞生以来,这条线不仅成为中国人口地理格局的重要基线,而且深刻影响着对于中国经济、社会、文化空间格局的界定和认知。80年来,“胡焕庸线”表现出了充分的确定性和稳定性,中国的城市化格局也打上了“胡焕庸线”的烙印,李克强总理近年来也强调中国的城市化战略要考虑“胡焕庸线”的背景,并提出了“胡焕庸线能否突破”的追问,希望实现更为均衡的城市化目标。
研讨会现场
与会专家学者合影
近年来,我校地理学者、人口学者,主动对接中国城市化和区域发展等战略需求,发挥专业优势,对“胡焕庸线”及相关领域进行深入研究和创新探索,并取得了系列理论和实践成果。比如,2004年初、2010年,国家人事部两次委托王铮教授主持由中国科学院和我校等组成的联合课题组,分析全国分县艰苦边远性及“胡焕庸线”的稳定性;研究发现,“胡焕庸线”主要由第一地理本性(“第一自然”)决定,但第二地理本性(“第二自然”)引导的发展有路径依赖,相关成果被国家有关部门采用。课题组在此基础上开展深入研究,先后于2009年和2012年在《地理研究》发表论文,明确提出了三次自然(本性)与“胡焕庸线”的关系,并于2010年和2014年在国际权威期刊Journal of Historical Geography和Papers in Regional Science发表论文阐述了“胡焕庸线”形成的年代和在经济地理上突破的可能性。作为全国第四家具有人口学博士点的人口研究所,我校人口所长期以来继承和弘扬首任所长胡焕庸先生的学术精神,立足先生为人口学研究奠定的坚实基础,主动对接国家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积极开展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经过几代学人的努力,形成了人口地理学研究、老龄化和社会保障研究、新移民与侨务政策研究以及政府公共政策决策咨询研究与实践等研究特长与优势,出版了《中国人口地理》、《世界人口地理》等一批学术经典以及国内第一本《人口社会学》专著,已成为上海侨界的主要研究基地,并承担了100余项国家及地方政府的决策咨询课题。
文| 社会发展学院 新闻办 图| 戴琪 吕安琪 来源| 社会发展学院 编辑| 吕安琪